所在的位置: 混合痔图片 >> 混合痔肛裂 >> 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

患者田**,托克托县人,女,以“肛内肿物脱出伴大便疼痛、带血10年,加重7天。”为主诉于-12-15入院。

一、病例特点

1、女性,36岁。

2、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内肿物反复脱出伴大便疼痛、带血未予重视,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肿物脱出渐需手托方能回纳,并有肛门下坠感,大便干及进食辛辣后症状明显,并有仍未予诊治。自行使用痔疮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不明显。近7天来脱出肿物明显增大且大便疼痛加剧、手纸带血量大,故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混合痔”收治入院,拟行手术治疗。入院时症见: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还纳肛内,无发热,睡眠可,大便通畅,小便调畅。发病以来体重还见明显减轻。

3、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心、肺、肾”等脏器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输血、中毒及手术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中医望闻切诊:望诊:面色暗。舌红,苔薄白。切诊:弦细。闻诊:语音正常。

5、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分血压/70mmHg,身高cm体重70kg发育良,查体合作,自动体位,神志清晰,正常面容,表情忧虑。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听力粗测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腔无压痛。唇红,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结节。胸廓对称,呼吸16次/分,节律均匀,语颤正常,叩诊清音,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ⅴ肋间锁中线内0.5cm处,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截石位视诊:6点位、11点可见脱出肿物(其中6点位脱出长约1厘米,宽0.5厘米。11点位脱出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指诊:肛门收缩正常,齿线6点触及肿块,指套少量染血。肛镜检查:6、11点位齿线上粘膜隆起呈半球形肿胀、6点位充血有出血点。直肠指检:直肠内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8.7%↓淋巴细胞百分比44.5%↑,余未见异常。

二、中医辨病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一)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1.四诊摘要:入院时症见:入院时症见: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还纳肛内,无发热,睡眠可,大便通畅,小便调畅。发病以来体重还见明显减轻。望诊:面色暗。舌红,苔薄白。切诊:弦细。闻诊:语音正常。

2.辨病依据:患者以“肛内肿物脱出伴大便疼痛、带血10年,加重7天。”为主诉入院,主病属中医“痔”疾病范畴。

3.辩证依据:患者平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致血行不畅,而血液淤积,热与血搏,则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形成痔。正如《丹溪心法》说:“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以故气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患者平素劳累,琐事缠身,致肝气不舒,气滞不行,气滞则血瘀于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无力统摄而致内痔脱出不纳,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固见疼痛剧烈。瘀血为有形之邪,属实证,故见舌质暗红,苔白,气机郁滞,故见疼痛剧烈。瘀血为有形之邪,属实证,故见舌质暗红,苔白,气机郁滞,故见脉细涩。辨病为痔,辩证为气滞血瘀证。

(二)鉴别诊断

1.湿热下注:外湿多因坐卧湿地,久居雾露潮湿之处而发;内湿因饮食不洁,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而生。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痔。热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血下溢而成便血,热结肠道,灼伤肠络,则肛门灼热;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故肛内肿物外脱。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证。

2.脾虚气陷:脾胃功能失常,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人气血衰退、某些慢性疾病等,皆能致中气不足,脾虚气陷,无力统摄而致内痔脱出不纳。气虚无力统血,易致下血加重,故见便血色鲜或淡,或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虚气陷,气血两虚之证。或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胶,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虚气陷,气血两虚之证。

三、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一)西医诊断依据

1.主诉:肛内肿物脱出伴大便疼痛、带血10年,加重7天。

2.现症状: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还纳肛内,无发热,睡眠可,大便通畅,小便调畅。发病以来体重还见明显减轻。

3.体征:截石位视诊:6点位、11点可见脱出肿物(其中6点位脱出长约1厘米,宽0.5厘米。11点位脱出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指诊:肛门收缩正常,齿线6点触及肿块,指套少量染血。肛镜检查:6、11点位齿线上粘膜隆起呈半球形肿胀、6点位充血有出血点。直肠指检:直肠内未发现占位性病变。

4.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8.7%↓淋巴细胞百分比44.5%↑,余未见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慢性无痛性便血,多附于粪块表面或混有粘液,局部检查直肠粘膜有息肉样肿物隆起,带蒂或呈乳头状,可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儿童。

2.直肠粘膜脱垂:脱出的粘膜有环状沟,呈现柱状或呈螺旋状,层层叠叠,表面光滑柔软,粘膜下无曲张的静脉从,常伴有较多的粘液溢出,可回纳,无便血,多见于小儿,老年人。

四、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痔病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混合痔

五、诊疗计划

1.肛肠科Ⅱ级护理,普食。

2.完善入院相关检查,择期手术。

3.术后坐浴熏洗,定期换药,消肿止痛。

4.适寒温、调情志、节饮食。

术前照片

麻醉方式:局麻

手术方式:外剥内扎术

手术经过:

1.患者于上午步入手术室,取截石位,肛门部术区碘伏消毒、戴腿套、铺无菌巾,沿肛缘扇形行局部浸润麻醉(1.0%利多卡因30ml,肛管内碘伏消毒,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

2.肛检:所见同术前检查。

3.以艾莉丝钳夹起6点位混合痔外痔部分皮肤,以组织剪围绕外痔核作梭形放射状皮肤切口达齿线上0.3cm,钝性剥离外痔,使之游离;以中弯钳夹住内痔基底部,用线于内痔基底部结扎。剪去全部外痔核及部分内痔,留结扎线头一根于肛外。

4.同法处理6点位痔核。

5.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排气管、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切口,纱布塔形包扎,丁字带固定。

6.术程顺利,术中出量约5ml,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术后送返病房。

术后照片

锦旗一枚以资鼓励

更多健康资讯↓↓↓

业精

仁爱继承

创新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zhenz.com/hhzgl/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