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黄河行盛赞灵宝之

点击上方蓝字“灵宝在线”免费加入

READING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倒海不复还

一条细流

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

开始了她漫长的旅程~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称其“母亲河”

呈“几”字形

流经9个省区

最后流入渤海

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

黄河

近期,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副部级)冯并老师,来到了灵宝市,先后到三门峡大坝、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燕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地采风,对灵宝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高度赞赏。冯老师返程回京后,在《黄河行》专栏中连续撰文描述黄河入豫段风景人文,文中多次盛赞提及灵宝函谷关、黄帝铸鼎原、黄河生态廊道灵宝境内段。

《经济日报》《黄河行》专栏,是以记述黄河源头起至黄河入海沿线及其流域地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主线的连载系列文章,年3月27日首发至今,为知名文化学者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副部级)冯并老师力作。今日,我们一起来欣赏《黄河行》系列连载之二《“三门湖盆”推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有数不清的历史和现实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

黄河上的自然湖泊很少,并不是因为沿河缺少洼地,而是因为上下游落差大,留不住水,中游河谷也深,加上大量泥沙不断地搬动,即便有成湖的地形条件,也会很快淤平。但追溯至更古老的年代里,黄河上游有共和、银川、河套屠延古湖,银川的“七十二连湖”便是其中古湖的遗迹,中下游的华北平原上,还有过巨野泽、大陆泽等等。古代巨野泽南北里、东西里,在明代也呼为“宁晋泊”。在下游,宋金交战时代,滑县黄河李固渡发生人为掘堤,黄河开始出现长久乱淮的局面,并引发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黄河多次决堤的“惯性”,尤其是清末河水再次北流,前后形成里“梁山泊”“蓼儿洼”,但不久后水面逐渐缩小。微山湖与洪泽湖形成如今的湖状,其实也与黄河有关,只不过其中的故事更曲折一些。

春天的黄河风光。李同飞摄(中经视觉)

古代地理显示,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也有过许多湖泊,深的称为“薮(sǒu)”和“湫”,浅的称为“泽”,如陇县到固原之间,秦汉时代有过朝那湫,华阳有过阳华薮和焦获薮,在泾阳北也有过一个昭余祁薮,在荥阳则有《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的记载。在古代,郑州有“圃田泽”,开封有“逢泽”,商丘有“孟渚泽”,宿州有古“洋湖”等,但它们都是散在的,也各有成因。这些古代的湖泊,对“鸿沟”的开凿与后来隋唐通济渠的开通,都有过举足轻重的意义。菏泽之名,其实也来自古济水汇入的古菏泽,古济水的河道后来并入改道后的黄河。这些湖泊的影子,现在有的还存在,但大多数消失了,有的归因于围湖造田,更多的原因是泥沙淤塞。很多新出现的湖,其实都是人工水库。

“三门湖盆”的概念,人们都很陌生,因为它是一个地质考古推想。“三门湖盆”或在史前存在过,但早已失落在不断转弯的黄河河道中。有地质学家曾经推测,古“三门湖盆”约有2.3万平方公里,横跨陕晋豫,其面积最大时,进入了关中地区边缘地区。山西运城的解池,也应当是它跨越中条山的古代遗存。作出这样的推测,至少是因为今天黄河的第四个大拐弯,在华山之西,由南北走向的秦晋大峡谷,骤然间改为东西向,而从黄河中游的禹门口到中条山的东南,也确乎存在着一个长而宽的沙水盆谷。三门峡谷这一段,亦称“崤函”,三面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环绕,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总面积有平方公里。黄河贯流其间,有很多险阻和河滩甚至古栈道和古峡,还有落差很大的河谷。这里历来是治河的难点。

现在,潼关水文总站掌控着黄河91%流域的水文数据,从黄河泥沙过量的较新数据来看,是每一米河水不超过0.8公斤泥沙,这应该是不错的水沙状态。潼关不仅是隋唐时代扼守关中的一道险关,也是黄河南来东去的一个制高点。它是黄河大“转盘”的观察哨,监控和捍卫着关中平原和河洛盆地的安危,也关系到下游的水情和沙情。潼关关口的高低位置,在历史上有过一些改变,但水位改变后的潼关,在三门峡水库成“湖”之后,依然屹立,城里的市场也很兴旺。

然而,在三门峡水库没有建设之前,几千年里,这里自然是不会出现浩大的人工湖面,惟有汇合了渭水与汾河的黄河在河谷里流淌。在人工工程干预之后,潜在的成湖条件就开始出现了,而这也是人们在这里首先建设了三门峡水库,后来又建设了小浪底水库,所面临的一种工程地理选项。

位于黄河边的潼关古城。(视觉中国)

从郑州桃花峪以降,黄河的悬河一直是个大问题。下游河面平均高出两岸平地4.6米,等级上属于二级悬河。新乡市的一些地方,河面高出两岸平地20米,每年迎战黄河汛期洪峰,这里都是揪心的河段。这种状况由来已久。

在历史上,人们为什么非常敬重治河的能臣,如明代的陈瑄、潘季驯乃至清代的于成龙,主要是因为他们治河治沙有功,提出了许多相对有效的治河思路,历数很多有作为的官员如林则徐等,也都担任过河督,他们的治河业绩是其人生和职业功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时的社会体制和工程水平,与今天是不能相比的,总体上无法解决悬河问题。但他们在历史上提出和实施了很多治河思路,今天还有参考价值,甚至连“宽河”好还是“窄河”更好的争论,也需要去重视。潼关以东的黄河大拐弯河道,更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zhenz.com/hhzzz/9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