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乳癖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云:“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诊断]
多见于青中年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流产史。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内发生多今大小不一的肿块,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质韧,分散于整个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处。
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和陶肌筋膜无粘连,推之移动,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常感乳房胀痛,在月经前3—4天更甚,经后痛减或消失。有时乳头溢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液体。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
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的妖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X线造影示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乳头溢液者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帮助排除癌变的可能。对疑为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鉴别诊断]
一、乳核多见于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常发生于单侧乳房,一般无胀痛感觉。
二、乳岩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短,起病快,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早期五压痛和自觉痛。主要靠做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进行鉴别。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弦脉主肝病,细涩为脾虚痰瘀郁阻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二)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故乳房肿块伴胀痛;下则经水逆乱,故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故神疲乏力,头晕;;冲为血海,隶属肝肾,冲任失调,肝气不舒,故经前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经后缓减;肝肾不足,故腰酸乏力;舌淡、脉沉细为冲任失调之象。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加味二仙汤加减。
二、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外贴,7日换一次。
[其他疗法]
手术病灶局限于乳房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肿块者可手术治疗。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显著者,应施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如切片发现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及时治疗月经不调。
3.3个月复查1次,特别是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应进行多次短期随诊,并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结语]
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其特点是: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应与乳岩、乳核相鉴别。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治宜调摄冲任,方用加味二仙汤加减。
第六节乳疬
乳疬是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为继发性;后者见于10岁左右儿童,多为原发性。
[病因病机]
乳头属肝,男子乳房属肾,故奉病与肝肾有关。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脉络失和而成;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而成。
[诊断]
一侧或双侧乳晕部出现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或单侧乳房明显增大,或双侧乳房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增大,大小不一,状如发育期的少女乳房。多伴有乳房胀痛和轻度压痛。还可伴有其他女性特征,如声音变尖,缺少胡须,阴毛呈女性分布。肝脏功能损害严重、前列腺疾病、睾丸疾病的患者,亦易并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气郁结乳晕肿块胀痛,触之疼痛;伴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故乳晕肿块,胀痛;肝郁不舒,故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脉弦主肝郁,舌红为气郁化火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二)肾气亏虚多见于中老年人。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微痛。肾阳虚者,伴面色咣白,腰腿酸软,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者,伴面色晦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分析: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结于乳络,故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疼痛;肾阳不足,阳虚生寒,故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脉沉弱为肾阳虚之象;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心烦失眠;病在肾故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软坚。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阳虚者,宜温阳化痰,方用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者,宜滋阴化痰,方用左归丸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乳癖。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因肿瘤引起者应行肿瘤切除;因药物引起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因肝病引起者应用护肝药物。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乳疬相当于西医的男性、儿童乳房发育异常症。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肾气亏虚证,治宜补益肝肾、化痰散结,方用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左归丸加减。
第七节乳漏
乳漏是以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以前者多见,预后较好;后者常见于未婚妇女,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
[病因病机]
由于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形成乳房部漏管。由于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粉瘤化脓.疮口久不愈合而形成乳晕部漏管。
[诊断]
一、乳房部漏管发病前有乳痈、乳发、乳痨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出乳汁或脓血,疮面肉芽不鲜,周围皮肤潮湿浸淫。乳痨溃破成瘘者,疮口多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二、乳晕部漏管多发于非哺乳期的20—40岁的妇女,亦可偶见于男子,常伴有乳头内缩,并在乳头旁(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结块,质软不坚,不痛不痒,不易发现。发作时结块增大,疼痛,色红,约7—10天成脓,夹有豆渣状灰白色粉质,往往不收口,或愈后在乳窍中仍有粉质外溢,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毒邪未尽乳房或乳晕部漏管,脓出不畅,疮口经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脓血,疮周皮色紫暗;可伴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毒邪滞留,甚或旁窜,以致疮口常流乳汁或脓血;而脓液和乳汁均为气血所化,长期流脓溢乳,耗伤气血,正虚毒恋,血脉瘀滞,形成慢性漏管,疮周皮色紫暗;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热毒未尽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系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气血两虚创面肉芽不鲜,时流脓血乳汁,久不收口;伴有纳食不佳,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毒邪留滞,疮口常流脓血或乳汁,耗伤气血,气血两虚,故创面肉芽不鲜,久不收口,并伴纳食不佳,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养阴清热。
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法
(一)敷贴法适用于乳房部漏。先用提脓去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均用厚棉垫加压。无效时改用扩创。
(二)手术疗法适用于浅层皮下漏,亦可用于乳晕部漏。先把球头细银质探针制成弯形,自乳晕部外口探人,由乳头穿出。探查时动作轻柔,以免造成假道,然后沿探针将漏管(包括乳头)全部切开,修剪切口两侧创缘,使其略呈蝶状,并检查漏管有五分支,如有则需一并切开,术后用八二丹纱条填塞伤口,外敷红油膏。若手术时乳晕部外口已成假性愈合,可在该处作一小切口,再用探针从切口探人从乳头穿出,挤压乳晕部可挤出灰白色脂状物,自乳孔排出,再以探针从该孔探人,从乳晕部假性愈合处穿出,然后按前述方法切开漏管。术后用七三丹油纱条填塞伤口,肉芽新鲜后改用生肌药物。
(三)挂线疗法适用于乳晕部乳漏(具体操作参照总论外治法中“挂线法”)。但乳晕部漏管,其管道通向乳窍,须将球头探针弄成弯形,方能自溃疡口探人,由乳窍穿出。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乳痈、乳发、乳痨,切开排脓时切口与乳络方向一致。
2.注意乳房局部卫生,乳头内陷者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乳房部粉瘤及时行手术切除。
[结语]
乳漏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其特点是:乳房或乳晕部见瘘管,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治宜内外结合。毒邪未尽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养阴清热,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乳房部漏可先用敷贴法,无效则改用手术切开和挂线疗法,再酌情外敷不同药膏。对多发性复杂性乳漏,可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术。
第八节乳衄
乳衄是以乳窍溢出血性液体,乳头或乳晕部触及可活动的质软、不痛肿块为主要表现的乳房肿瘤。《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云:“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癌。本节所讨论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其中约6%一8%可恶变成乳头状癌。
[病因病机]
由于情怀抑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旁走横溢而发;或由于思虑伤脾,统血无权,血流胃经,溢于乳窍而成。
[诊断]
不在月经期间出现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多呈间歇性,自溢性,患者内衣上经常见有棕黄色的血迹存在,无痛感。有的乳晕部可触及豆大圆形肿物,质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如轻轻挤压肿物,即可从乳头内溢出血性或黄色液体。肿物增长速度缓慢,如果突然增大,常与出血或恶变有关。
辅助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对早期诊断乳管内病变有较高价值。也可做乳头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但阳性率较低,无决定性价值,必要时做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
[鉴别诊断]
一、乳岩。主要是乳管内乳头状癌,在临床上与乳头状瘤难以区别,早期乳头都有溢血性液体,但乳头状癌的肿块较大·,生长缓慢,乳腺导管造影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鉴别。
二、乳癖.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按压患部或附近,可见有一个或多个乳管口溢液,多为血性或浆血性。可伴乳房胀痛,且乳痛与乳头溢液多为周期性,与月经有关。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火旺乳头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乳晕部无结块或可触及肿物,质软,推之活动;可伴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血络,则乳头溢血;肝气郁结,血络瘀阻,或乳晕部可触及小肿物;肝火过旺,故烦躁易怒,肝火扰心,故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二)脾不统血乳头溢血,颜色淡红或黄色稀水,量多自溢,乳晕部可扪及小结块;伴面色少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思虑伤脾,统血无权,血流胃经,溢于乳窍,故乳头溢血;脾虚血亏,故颜色淡红或色黄质稀;脾虚运化失职,痰湿不运,加之离经之血结于乳络,痰瘀并结,故乳晕部可扪及小结块;脾虚气血不足,故面色少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血亏之象。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二、外治法
本病经治无效,反复发作,或疑为恶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无效时尽早手术治疗,并行活体组织检查,若发现癌变,应立即施行乳腺癌根治术。
[结语]
乳衄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癌,但严格地讲,它只是一种症状。本节所述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它属于良性肿瘤,其特点是:乳窍溢出血性液体,乳头或乳晕部触及可活动的质软、不痛肿块,有6%一8%可恶变为乳头状癌。应与乳岩、乳癖相鉴别。肝郁火旺证,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脾不统血证,治宜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对辨证施治1—2个月未见明显好转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第三章瘿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等。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颈部经络所属]
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粘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甲状腺的两叶由甲状腺峡部联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环之前。甲状腺峡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锥状叶,为胎生初期甲状腺舌骨的残余物,常伸至环状和甲状软骨前方。在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附着四个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约5—6mm,宽3—4mm,厚约2mm,重约30~45mg。正常成人甲状腺内含有约7mg的碘。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将无机碘化合物合成甲状腺素。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碘。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此外,还影响体内水的代谢,促进尿量的排出增多。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的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积蓄,临床上出现粘液性水肿。
[检查方法]
一、一般检查方法瘿病检查时,应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检查者坐在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有无血管怒张,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楚,肿块能否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有无震颤,气管位置是否受压移位,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二、辅助检查方法瘿病的检查,除靠体格检查外,还需利用现代医学某些特殊检查辅助诊断,使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估计更趋准确。
(一)基础代谢率测定对肉瘿或气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需测定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根据脉压和脉率,在清晨空腹静卧时反复进行测定。常用的计算公式为:
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
基础代谢率正常值为±10%,当基础代谢率在斗20%以上时,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血清T3和T4含量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T3可高于正常4倍左右,而T4仅为正常的2倍半,因此,T3测定对甲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三)甲状腺摄碘率测定给正常人碘,则在24小时内能被甲状腺摄取—,如2小时内甲状腺所摄取的碘为人体总量的25%以上,或24小时为人体总量的50%以上,且吸碘高峰提前出现,都表示甲状腺功能亢进。
(四)B型超声扫描甲状腺扪及有结节时首选B型超声扫描,能区别结节的囊肿性或实体性。
(五)核素扫描实体性结节应常规进行核素扫描检查,如为冷结节,则有—20%可能为癌肿。
[病因病机]
瘿病的发病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而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常见的病因病机如下:
一、气滞因饮食过偏(长期饮用沙水),或因情志抑郁,皆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的功能失调,形成气滞、气郁。气滞、气郁日久,积聚成形,导致肿块的发生,如蕴结于颈部结喉两侧而为气瘿。
二、血瘀多由气滞不畅,或气虚无以推动血之运行,而致血液阻滞凝结,凝滞日久则瘀阻成块。
三、痰凝多因外邪所侵,或因情志内伤,或因体质虚弱,而使气机砠滞,津液积聚为痰,痰的生成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而以上四脉均循行于喉颈部,痰循经结于颈部则成瘿。
四、痰火郁结多因肝郁胃热,风热、风火客于肺,痰火相互凝聚,搏结于颈,而成瘿痈。
[治疗]
对瘿病的治疗中医学早有记载,且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上述瘿的病因病机,在治疗方面,以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以含碘的海生植物最为常用。本病中医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对其中属肿瘤范畴者,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一、理气解郁法适用于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病人,病变在肝经部位。结块漫肿软绵,或坚硬如石,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滑。方如逍遥散、四海舒郁丸。
二、活血祛瘀法适用于肿块色紫坚硬,或肿块表面青筋盘曲或网布红丝,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濡涩。方如桃红四物汤。
三、化痰软坚法适用于结块位于皮里膜外,患处不红不热,按之坚实有囊性感,舌苔薄腻,脉滑。方如海藻玉壶汤、通气散坚丸。
四、清热化痰法适用于颈前漫肿,色红灼热,疼痛,舌苔黄,脉滑数。方如柴胡清肝汤。
[结语]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瘿的发病原因,不外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瘿病的检查方法,分一般检查方法、辅助检查方法,辅助检查方法中B型超声波检查较常用?璎的冶疗以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代表方有逍遥散、四海舒郁丸、桃红四物汤、海藻玉壶汤等,但对其中属于肿瘤范畴者,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第一节气瘿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俗称“大脖子”病。《诸病源候论》云:“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腿腿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本病多流行于缺碘的高原山区,如云贵高原及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但平原地带亦有散发。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云:“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本病的病因与居住地区水质过偏和情志内伤关系最为密切,可归纳为三点:
一、肝郁气滞忧恚气结,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结之处而成。
二、水土因素居住高山地区,久饮沙水,入于脉中,搏结颈下而成。
三、肾气亏损妇女经期、眙前产后、绝经期,肾气受损,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医学认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有3类:①甲状腺素原料(碘)的缺乏;②甲状腺素需要量的增高;③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而碘的缺乏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因素。
[诊断]
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尤以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多见,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学龄儿童。
气瘿从颈块的形态上可分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弥漫性肿大者颈部两侧呈弥漫性肿大,但仍显示正常甲状腺形状。结节性肿大常一侧较显著,囊肿样变结节若并发囊内出血,结节可在短期增大。一般来说,弥漫性肿大者肿势逐渐增大,边缘不清,无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有的肿胀过大而呈下垂,感觉局部沉重。结节性肿大者,结节常为多个,表现凹凸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若肿块进一步发展可成巨大甲状腺肿,并压迫气管、食道、血管、神经,产生一系列压迫症状:气管受压,发生呼吸困难;压迫食道,引起吞咽不适;压迫颈深静脉,面部呈青紫色浮肿和颈、胸有浅静脉曲张;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发生恶变。
[鉴别诊断]
一、肉瘿甲状腺肿多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
二、瘿痈有急性发病史,甲状腺增大变硬,有压痛,常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肝郁气滞颈粗瘿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瘿肿过大时有沉重感,或伴有呼吸困难,咽下不适,声音嘶哑;舌淡红,苔薄,脉弦。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聚而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靥,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怒则气长,喜则气消,故肿胀呈弥漫性而边界不清;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症属痰气互结,无明显血瘀之证,故质软不痛;舌淡红、苔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消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肝郁肾虚颈粗瘿肿,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部,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故皮宽;无血瘀之证,故不痛;久病耗伤正气,肾气受损,故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为正气不足、肾气亏虚之象。
治法: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瘿肿巨大而伴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但发于青春期者(青春期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不宜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饮水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盐做集体性预防,通常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mg,服用直至青春期过后。
2.经常食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菜。
3.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结语]
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其特点是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面消长,好发于青年女性,尤以;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多见。本病发生与缺碘关系密切。应与肉瘿、瘿痈相鉴别。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肿,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肝郁肾虚证,治宜疏肝补肾、调摄冲任,方用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瘿肿过大出现压迫症状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以手术治疗为宜。
第二节肉瘿
肉瘿是以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抑郁,肝失调达,遂使肝郁气滞,肝旺侮脾,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化生精微,形成痰浊内蕴,湿痰留注于任、督,汇集于结喉,聚而成形,遂成本病。
[诊断]
本病多见于30—40岁女性。在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无任何不适,多在无意中发现。若肿块增大,可感到憋气或有压迫感。部分患者可发生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乳头状囊性腺瘤囊内出血所致。巨大的肉瘿可压迫气管,使之移位,但少有发生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者,有的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易汗、心悸、手颤等症。极少数病例可发生癌变。
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碘扫描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型超声为实质性肿块或混合性肿块。
[鉴别诊断]
一、瘿痈急性发病,颈部呈弥漫性肿大,皮肤微热,自觉疼痛,肿块边界不清,有触压痛。颈部肿块出现或增大时,常有寒战高热。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二、石瘿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多年存在的颈部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的移动度减少,或固定不移。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凝结喉正中附近单个瘿肿,圆形或卵圆形,随吞咽上下移动;伴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微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凝,结于颈前,故生瘿肿;痰气搏结日久则血行失畅,瘀血内生,与痰气相凝而生结节;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腻、脉弦细皆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胸闷不舒,加香附、瓜蒌以理气宽胸;心悸、易汗,加茯神、枣仁、熟地以养心安神;手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以养阴柔肝祛风。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病人,一般行患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来(包括腺瘤在内);如腺瘤小,可行单纯腺瘤切除。但必须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判定有无恶变。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高原山区居民应使用含碘食盐或进食含碘食物。
[结语]
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其特点是: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上下移动,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应与瘿痈、气瘿相鉴别。辨证多为肝郁痰凝,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多发结节的肉瘿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内服药无改善,或近期肿块增大较快有恶变倾向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第三节瘿痈
瘿痈是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病机]
由于风温、风火客于肺胃,或内有肝郁胃热,积热上壅,灼津为痰,蕴阻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痰热凝滞于肺胃之外系,结于喉部而成。
[诊断]
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发病,寒战高热,甲状腺肿大,色红灼热,触痛,疼痛掣引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严重者可有声嘶、气促、吞咽困难等。若化脓则胀痛跳痛,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
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一、颈痈多发于颈的侧部,且靠近颏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部位局限,常见于儿童。
二、锁喉痈多见于儿童。初起结喉处即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猛烈,全身症状较危重。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痰凝颈部结块疼痛,色红灼热;伴寒战高热,头痛,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风热客于肺胃,灼津为痰,积热挟痰上壅,蕴结于结喉,故颈部结块;风热痰凝,蕴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结块疼痛;毒热炽盛,故见寒战高热、咽干、脉滑数等热象;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上壅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二)气滞痰凝颈前肿块坚实,轻度胀痛,按压肿块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时伴见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气滞痰凝,蕴结结喉部,故颈前肿块坚实、胀痛;肿甚夹喉,故有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蕴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冷开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2次。
(二)脓肿期肿块处有明显波动感者,可切开引流或穿刺抽脓。
(三)愈合期脓净后可用生肌散外敷,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
2.乎素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病发时忌食辛辣炙博食物。
4.病重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开引流者注意预防气管痉挛的发生。
[结语]
瘿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其特点是: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与颈痈、锁喉痈相鉴别。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颈部忡块初起时用箍围药外敷。
白癜风药膏白癜风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