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静脉丛内的血管曲张形成的软块。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发病率高,故有“十人九痔”之说。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临床上常见症状有出血,肛门内有肿物脱出,肛门瘙痒,外痔常有疼痛。长期站、坐,习惯性便秘,妊娠等均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痔疮。另外年老体弱、长期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也可导致痔疮的发生。中医认为痔疮是由于热迫血下行,淤结不散所致。适当的调养对本病有重要意义。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间歇性便血,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可诊断为混合痔。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凝血功能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超声、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二、情志调护
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2、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三、起居调护
生活规律化,保持心情舒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要久忍大便,不要长期服泻剂,保持肛门清洁卫生,要经常浴洗并且保持干燥,手纸要柔软,防止擦伤,及时治疗肛门部疾病。平时避免长时间的站坐,适当参加体育运动。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指导患者每日便后及每晚温水清洗。
2、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3.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指导患者绕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20~30圈。
4、指导患者避免增加腹压,避免用力排便、咳嗽、久站、久蹲等。
5、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四、饮食调护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帮助大便通畅,避免饮酒,防止便秘。在夏天劳动后汗液排泄过多时,多饮开水或盐开水,高温作业的工作人员,可适当吃些清凉润肠食物,如绿豆汤、猪大肠、莲藕、萝卜、西瓜、香蕉及蕃茄等。平时可按下列食疗方进行调养。
1、红枣克,红糖50克,将红枣炒焦,与红糖同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吃枣喝汤,每日1剂,分3次食用,15天1疗程。
2、黑木耳6克,柿饼30克,黑木耳泡开洗净,柿饼去蒂,同放锅中煮烂服用。
3、黄鳝鱼克,将黄鳝洗净去脏杂,煮汤加调味服用,或与米同熬粥服用。
4、风伤肠络证:宜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绿豆、苦瓜、芹菜、马蹄等。
5、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菜花、赤小豆、绿豆、薏苡仁、小米等。
6、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的食品,如山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
7、脾虚气陷证: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茯苓、山药、薏苡仁、鸡肉等。
8、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食品。
9、忌食辛辣刺激肥甘的食品,术后初期避免进食产气食品。
五、中药外用或中药纱条换药
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3、中药塞药:便后或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普济痔疮栓、化痔栓、马应龙痔疮栓等。
六、
提肛运动治疗痔疮,方法:全身放松,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吸气,舌舐上唇,同时肛门向上收提(如忍大便状),提肛后稍闭一下,然后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可随时随地,各种姿态进行练习,每次练90下,1日数次。
每天晚上盘坐在床上,先调匀呼吸,然后再意守丹田片刻,再将气慢慢引向会阴、尾闾、命门、督脉、大椎、百会、天目、承浆、中丹田至下丹田,这样为一周。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时,在床上打坐20分钟,先意守丹田,再将气有意识地引向肛门,然后两手掌从尾结骨处顺背脊骨向上向下按摩45次。
七、护理难点及解决思路
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差的调护
1、多种形式向患者宣传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吸烟喝酒的患者,使其充分认识到烟酒的危害性,帮助其制定详细的计划,树立戒烟、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对喜食辛辣油腻饮食的患者可指导其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3、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给予针对性干预。
八、中药坐浴熏洗
1、术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2、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
3、上药煎取药液,于排便后坐浴熏洗。
九、围手术期护理
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
2、首次排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及中药外敷。
十、中成药推荐
1、术后便血可选用六味消痔片、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2、术后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
十一、常用单验方
1、朴硝30克,花椒3克,加开水冲泡熏洗。
2、每日大便后先坐浴,再外敷九华膏、五倍子散或黄连膏等。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实证: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淤型
(1)病室室温宜偏凉,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
(2)有汗出者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对流风。
(3)宜卧床休息,避免劳倦。
(4)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保持情绪稳定,讲解气滞化火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道理。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6)夏季暑多夹湿,湿热中阻,因此,有恶心呕吐泄泻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7)口服中药宜偏凉。
2、虚症:脾虚气陷。
(1)病室宜保温,空气宜流通,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
(2)患者情绪易低落情志不畅,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爱护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3)饮食予以甘温补气作用的食品,如牛肉,鱼肉,蛋类,山药,扁豆,豆制品等。
(4)中药宜温热服,服后休息片刻。
3、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4、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5、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7、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刮痧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保留灌肠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中药熏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文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欢迎文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儿童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