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揿针耳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揿针耳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mg,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排尿障碍积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埋针处不适,发率12.5%(5/40),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15%(6/40)、头晕头痛7.5%(3/40)、过敏反应2.5%(1/40)。结论: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疗效确切,与口服镇痛药比较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改善术后排尿障碍、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关键词:耳针;穴位疗法;揿针;术后疼痛;混合痔
作者简介:何颖华(-),女,北京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女性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我国痔的患病率达49.14%。痔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而对于Ⅲ、Ⅳ度痔,临床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痔切除术(外剥内扎术)以其操作简便、长期效果良好以及低成本的优势目前仍是治疗混合痔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此法主要不足是手术后疼痛。患者术后疼痛继而引起尿潴留、切口水肿、排便障碍及失眠、抑郁等并发症。耳穴治疗是中医传统的止痛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揿针疗法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可以延长针刺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通过将揿针持续埋藏于皮内或皮下,能够给特定腧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从而增强针刺镇痛的疗效,并且有助于防止疼痛的复发,临床用于多种痛症的治疗。笔者近1年应用揿针耳穴埋针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般资料
全选取我院肛肠科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48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表1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切口1~3个;术后疼痛者;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基础痛阈测量值为~Gr范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临床观察者。
1.3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和精神病患者及孕妇;耳部皮肤有破溃或其他皮肤疾病患者;合并使用其他止痛方法,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定者;受试者拒绝该治疗者。
1.4脱落标准
因治疗后耳部疼痛不能坚持治疗者;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2治疗方法基础痛阈测定方法取患者安静、卧位,让患者熟悉仪器及测痛方法,将电子测痛仪探针(电子测痛仪,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接触患者食指指腹并逐渐加压,嘱患者初次感觉疼痛时示意,记录痛阈值,连续测定3次,每次间隔0.5min。取3次均值作为基础痛阂值。
2.1观察组
患者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自觉疼痛需给予止痛治疗时,给予耳穴贴压一次性无菌揿针(针行牌,杭州元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食药监械生产许号,0.25×2mm)。耳穴选穴主穴:神门,病变部位对应敏感点(痔核点),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操作方法:探针在耳穴区内探查压痛最敏感点,75%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将揿针直接贴压于敏感点固定,按压至局部有酸麻胀痛、耳廓发热但能耐受为宜。
2.2对照组
患者自觉术后疼痛需给予镇痛治疗时,给予氨酚羟考酮片(美国马林克罗制药公司,国药准字J,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5mg/片)1片口服。
3疗效分析3.1观察指标
止痛疗效的判定、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线性视觉模拟量表即VAS法作为判断患者对疼痛感觉的标准。0代表无痛,1-3代表轻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为剧痛。让患者根据其疼痛感受程度,在直线相应部位做记号,0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疼痛评分。
(1)止痛疗效判定标准:从术后患者自觉需给予止痛治疗,采用止痛手段开始。显效:经治疗后30min内肛门疼痛基本消失,患者行动自如;有效:经治疗后30min内肛门疼痛有所减轻,局部有轻度疼痛或不适;无效:经治疗后30min内肛门疼痛未减轻,需要采用其他镇痛方法。
(2)止痛起效时间:从采用止痛治疗开始,到患者自觉疼痛有所减轻或疼痛计分减少2分以上为止两者之间的时间。
(3)止痛持续时间:从止痛起效时间开始,到患者再次自觉疼痛较重或疼痛计分较起效时增加2分以上或需要再次治疗为止两者之间的时间。
3.1.1生活质量指标
止痛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在止痛前和止痛后30min由患者本人填写):①没有产生不良情绪0分;有些焦虑或烦躁2分;十分焦虑、烦躁必须找医生处理4分;②正常排尿0分,排尿轻度障碍但能排出2分;小便排不出4分。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2组患者止痛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
表2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止痛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止痛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3.3.22组患者止痛后疼痛评分比较
表3显示,2组患者止痛治疗后5、10min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0、30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32组患者止痛疗效比较
表4显示,止痛治疗30min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8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05)。
3.3.42组患者止痛治疗后生活质量影响比较
表5显示,2组治疗后不良情绪及排尿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治疗结果2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耳部埋针处不适5例均可耐受,未给予特殊处理;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6例,其中5例在2h后自行缓解,1例呕吐剧烈,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注后症状减轻,后续治疗中未再出现;3例出现头晕头痛程度较轻,未给予特殊处理,自行逐渐缓解;1例出现服药后面部赤红、瘙痒,给予口服西替利嗪10mg后症状逐渐缓解,后续治疗中未再出现。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数量和严重程度高于观察组。
4讨论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性刺激(组织损伤)后,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对于术后可口服给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口服制
剂。美国《术后疼痛管理指南》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联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术后镇痛,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且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但NSAIDs可能增加患者胃肠道溃疡、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肾功能损害的风险。阿片类药物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作用突出,并在短时间重复给药受到限制。故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治疗方案与非药物性干预(如神经阻滞等)相结合的手段治疗患者术后疼痛。
《灵枢·口问》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耳穴治疗具有从整体上协调人体阴阳平衡的效用。揿针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对人体副作用小。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患者整体和个体差异选择神门及病变部位对应敏感点(痔核点)为主穴,并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诸穴,从而改善症状。耳穴埋植揿针同时可以避免止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治疗痔术后疼痛方面有一定优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各部有着丰富密集的脑神经、脊神经颈丛的细小分支及伴行血管分布,通过对耳部穴位的刺激,形成神经兴奋传导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神门穴位于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为安神止痛之要穴,具有镇静安神、消炎止痛的功效。交感穴位于对耳轮下角末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为解痉止痛及活血要穴,是耳针麻醉常用穴之一。皮质下穴位于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也是耳针麻醉主穴之一,对消炎、消肿、止痛有一定疗效。内分泌可调节自主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痔核点位于三角窝前方耳轮处肛门穴附近,需仔细按压找到敏感点,此穴具有止血止痛之效。交感、神门宁神镇痛,皮质下疏理肝气、通络止痛,诸耳穴相配具有疏经通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另外,耳廓神经丰富,其穴位与全身脏腑有密切联系,通过耳穴治疗可以提高痛阈值。耳穴具有双向调节能力,调整肌张力,促进痉挛的肌肉松弛。
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镇痛效果快速、持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镇痛疗效确切。此疗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副作用轻,能够被受试者所接受,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可作为肛肠科术后首选镇痛方法。但其选穴优化组合方案与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及作为预防疼痛应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皮内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留针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内经》中有“静而久留”的记载。它突出了长效针感的刺激,延长了针刺效应的时间。皮内针疗法在其贴压埋针时产生极轻的针刺感,随时间的延长和间断按压逐渐产生酸、胀感觉,这样的针刺体验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是一种无痛安全、有效的新型绿色疗法。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在皮下穴内埋针产生对末梢神经持续而稳定的刺激,持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而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何颖华(-),女,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9月第24卷第9期。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