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丨满目釉绿今犹诗,一束迎春破雪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年立春开始时间:年2月4日4点50分36秒,农历壬寅年一月初四,星期五。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在立春五日后,虫类慢慢从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负冰

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习俗

1.迎春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2.咬春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3.鞭春牛

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立春养生

春季养肝,当以食补为先。中医早就有“以脏补脏”的说法。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为食补养肝的好东西。

在我国传统医学里面,将味道分为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以,春季养肝,酸味的食物是非常好的,比如山楂、五味子、乌梅、橘子等。但是,酸不能吃太多。原本就肝气旺盛的人,应当“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辛甘发散为阳,可助春阳之升发,温食有助于维护人体阳气。

除了以上两点,还可以从疏肝养血下手。给自己和家人熬一锅菠菜鸭血汤,鸭血性平,以血补血,具有滋阴润燥,疏肝养血等作用。

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生理上的“春困”不是病,是人体对春季气候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春困有很多原因,比如说脾湿、肝火重。这两个原因是导致春困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春季想要抗疲劳,就要学着给脾胃除湿,以及降肝火。怎么才能除湿、降肝火呢?不妨试试以下汤水、花茶。

食疗方|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

陈皮6克,去心莲子肉、炒薏米各30克,怀山药12克,生姜10克,鸭肉克。

先将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件。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怀山药用水稍浸,陈皮、生姜用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本汤能补脾健胃、祛湿止泻,对于湿气重而大便稀烂者尤宜。

食疗方|山药芡实扁豆排骨汤

山药克,芡实、炒薏米、炒扁豆各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1排骨克。

先用水浸泡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芡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本汤能祛火、补气,有提神的功效。

养生茶饮|薰衣草柠檬茶

薰衣草干花蕾5~6颗,柠檬片或柠檬汁适量。

将干燥的薰衣草花蕾、柠檬片一起放入茶杯中,加入沸水,再加盖焖5~10分钟,如果是与柠檬汁一起搭配,待茶呈淡绿色温凉后加入即可。

薰衣草有滋补、舒缓压力、消除疲劳的作用,但孕妇不宜饮用含有柠檬的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一到春天,人们应该遵循“夜卧早起”的起居规律。“夜卧”为亥时的后半时段,也就是晚上10:00~11:00;“早起”是指卯时前半段,也就是早晨5:00~6:00。

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样也是养肝的好方法。中医认为,肝经的工作时间是在丑时,也就是凌晨1:00~3:00,在这个时间段有个质量较高的睡眠可以养肝血,滋肝阴。《黄帝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人们在睡眠中,平卧时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可以有效地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五行之中,春天对应的属性是木,代表是万物生长,如同树木抽出了嫩芽。人的五脏六腑也有五行属性,肝脏的五行属性是木。所以春天要做好对肝的保养。

肝喜调达,恶抑郁,情志活动与肝的健康密切相关。想要肝气顺应自然,必须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情志以经血为本,以气为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自然就好。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影响其他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其中,对肝脏影响最大的情绪是怒,容易造成气机不畅,出现胸肋胀满,头胀头晕目眩等病变。

在中医五音疗法中,可选“角”调式音乐,如《江南好》、《春风得意》、《江南丝竹》、《春风》等,以疏肝解郁,畅情志。

太溪穴

内踝尖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用对侧手的拇指指腹揉按太溪穴3分钟,力量柔和,以有酸胀感为度。

行气活血、疏肝解毒。

鱼际穴

拇指桡侧,约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用食指指腹揉按3分钟。

调理肺气,活血通脉。

太冲穴

在足背部,从第1、第2趾间沿第1趾骨内侧向小腿方向触摸,第一凹陷处。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太冲穴1分钟,以有酸、胀、痛感为度。

疏肝泄火,调理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清代的高士宗在注解里说:“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也就是说那些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自然因素,都可以称为“虚邪贼风”。春天“虚邪贼风”尤其明显,气温变化只是其中一个。春季气温转暖,所以人体防御功能也开始变得松懈,人体最表面的防御功能开始下降,因此春季要“捂暖”,同时可通过雷火灸、脐灸、温经姜疗、穴位贴敷等中医治疗,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以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温经固肾、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温经姜疗

脐灸

雷火灸

穴位贴敷

病例分享

患者男,52岁,因“上腹部胀闷不适半年余。”入院。入院症见:上腹部胀闷不适,呈阵发性,嗳气、排气后缓解,喜温喜按,伴纳食减少,饭后易干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偶有胸闷,四肢欠温,患者胃纳欠佳,夜寐差、夜梦多、易醒,大便成形,2-3日一行,小便调。

中医诊断:胃痞-湿热阻胃证

西医诊断:1、功能性消化不良;2、慢性胃炎;3、混合痔。

入院时舌脉象:舌暗,苔黄腻,脉沉弱。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之"胃痞病-实痞"范畴。缘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阻滞胃脘,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本病病位在胃,病性属实,证属“湿热阻胃”。

入院后中医治疗:

1、患者阳明经、太阳经、足太阴经有明显压痛,中医外治予以手指点穴、针刺、中药拔罐、中药刮痧等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健脾和胃、疏肝解郁,祛湿和胃之功效。

2、药内服方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为法,方用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清升浊降,痞满得除。

治疗后3日:

1、舌体较前红润,舌苔变薄白。

2、上腹部闷胀较前缓解,纳食增多。

3、夜间安静入睡,不易醒。

4、大便成形,1-2日一行。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文字:潘玉丽

编审:潘红霞

编辑:廖莹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经原作者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zhenz.com/hhztp/11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