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发生于人体体表或窍道,具有肉眼可见、有形可征等特征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则。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称薄贴,现称硬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丹毒: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该书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使用百科全书。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金元时期,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要》、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三大外科流派:
①“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②“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③“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发生于人体体表或窍道,具有肉眼可见、有形可征等特征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则。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称薄贴,现称硬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丹毒: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该书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使用百科全书。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金元时期,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要》、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三大外科流派:
①“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②“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③“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发生于人体体表或窍道,具有肉眼可见、有形可征等特征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则。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称薄贴,现称硬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丹毒: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该书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使用百科全书。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金元时期,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要》、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三大外科流派:
①“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②“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③“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
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清血分热适用于邪热侵入营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病证,如红蝴蝶疮、有头疽溃后。清骨蒸潮热一般用于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者。
8、透托法、补托法代表方剂、常用药物、适应证
①方剂:透托方,透脓散;补托法又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益气托毒方,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神功内托散。
②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附子、干姜。
③适应证: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
9、外治法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10、掺药的消散药、提脓祛腐药、生肌收口药的功能、适应证及用法
①消散药:功能: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适应证: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具有活血止痛、消肿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黑退消有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之功,适用于一切阴证。
②提脓祛腐药:功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用法: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黏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
③生肌收口药:功能:使疮口加速愈合。适应证:凡溃疡腐毒已脱、脓水将尽时均可使用。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11、切开法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①用法: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
②注意事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而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而导致毒邪内攻。
12、疮疡的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内外治法总则
①病因病机: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内伤,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
②辨证规律:患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蛇头疔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肿疡时间局部胖肿,皮肤表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损骨;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处置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③内外治法总则: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即初期未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中期成脓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后期体质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论治,初期宜箍毒消肿;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13、疖的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14、疔的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15、颜面疔疮的特点、诊断及辨证论治
①特点及诊断: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1)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左右,但根深坚硬,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中期: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3)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②辨证论治:(1)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15、手足部疔疮的特点、诊断及辨证论治
①特点: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②诊断:(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待出脓后即肿退痛除,迅速愈合;严重者脓出不畅,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甲脱落。(2)蛇头疔:初起指端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伴阵发性啄痛,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3)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诸症逐渐加重,约7~10天成脓。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4)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5)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③辨证论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2)热胜肉腐证,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3)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15、红丝疔的特点、诊断及辨证论治
①特点及诊断:好发于四肢内侧,常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局部表现:在原发病灶的近端出现一条或数条坚硬且有压痛的红线,可有程度不同的热毒表现。若有高热、神昏、胸痛、咳血等则为“走黄”。②辨证论治:a.火毒入络证,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b.火毒入营证,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16、痈的特点:局部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白肿);发病迅速;范围6~9cm;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易造成毒邪内陷。
17、颈痈的诊断及辨证论治:①诊断: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局部白、肿、灼热、疼痛,肿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②辨证论治:风热痰毒证: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银翘散加减。
17、腋痈的诊断及辨证论治:①诊断:初起多件腋部肿胀,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②辨证论治:肝郁痰火证: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17、脐痈的诊断及辨证论治:①诊断: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②辨证论治:(1)湿热火毒证,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2)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托毒,方药:四君子汤合托里透脓汤加减。
17、委中毒的诊断及辨证论治:①诊断:初起在委中穴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
结块后患侧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②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和营活血,消肿散结,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2)湿热蕴阻证,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3)气血两亏证,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18、发的特点及不同部位的症状应与丹毒进行鉴别
发的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与丹毒的鉴别:发,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反复发作。丹毒,局部红肿,中央红色不明显,边界清楚,数日可痊愈,但容易复发。
19、有头疽的特点、辨证论治
①有头疽的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成莲蓬、蜂窝,范围超过9-12厘米,大者可在30厘米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②辨证论治: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脱毒。方药:竹叶黄芩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脱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7、流注的特点和不同原因流注的名称
①流注的特点: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②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余毒流注因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使火热之毒窜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中而发。淤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淤血停留,或产后淤露停留,经络为之壅滞而成。髂窝流注除可由于上述病因引起之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8、丹毒的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掀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9、瘰疬的临床表现及未溃时的内消法和溃后的提脓化腐治疗
瘰疬的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肺部者,病程进展缓慢,发病前常有虚痨病史。(1)初期:颈部结核如豆,一个或数个不等,孤立或成串状,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活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2)中期:颈部结核渐大。渐感疼痛,皮核粘连,皮色渐转暗红,扪之微热,按之有应指感,为脓已成,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伴低热及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3)后期: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疮周皮肤暗紫,疮口久不收敛,形成窦道。常伴有潮热,咳嗽,盗汗等肺肾阴亏之症;或面色无华、精神倦怠、头晕、失眠、经闭等气血两虚之症;或腹胀便溏,形瘦纳呆等脾虚之症。
未溃时的内消法:瘰疬初期,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选用内消瘰疬丸、小金丸。阴虚火旺证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溃后提脓化腐:香贝养荣汤加减。
1、乳房的检查方法,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
乳房的检查方法:①望诊:嘱患者端坐,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作详细比较。注意观察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乳房表面有无突起或凹陷;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等;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乳房皮肤如果有凹陷,可让病人两臂高举过头,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则凹陷部分更为明显。②触诊:坐位与
卧位相结合,根据需要选择体位。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于乳房上轻柔(非揉)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所抓捏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乳房肿块。检查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4个象限,即内上、外上(不要遗漏腋尾部)~外下~内下象,继而触摸乳晕区,挤压乳头并注意有无液体自乳窍溢出。最后按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或痰瘀凝结,或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影响相关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病变。(1)化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头破碎或凹陷畸形,感染毒邪,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或情志内伤、肝气不舒,以致乳汁郁滞,排泄障碍,久而化热,热腐而成脓肿。(2)肿块性乳房疾病多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凝,阻滞乳络而成。
治法方药:(1)疏表解毒法:适用于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者。治宜疏表清热解毒,选用瓜蒌牛蒡汤、银翘散等。(2)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肉腐成脓者。治宜清热解毒,以抑热毒之势,可选用内疏黄连汤、五味消毒饮等。(3)托里透脓法:适用于气血两虚,不能托毒外出,脓成难溃,或溃脓虽外泄却难以收口者。治宜补益托毒,使之毒聚透脓,或生肌收口,选用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汤等。(4)解郁化痰法:适用于肝失疏泄,痰气互结者。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选用开郁散、逍遥蒌贝散等。(5)调理冲任法:适用于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者(青春期乳房病,或随经期前后症状加重之各类乳房病)。治宜滋补肝肾、调摄冲任,可选用右归饮、二仙汤、六味地黄丸等。(6)补益扶正法:适用于乳岩、乳痨破溃后气血亏虚者。或感染性乳房疾病破溃后,脓出毒泄而气血两虚,难于生肌收口者,均可酌情使用补益扶正法。气血两虚者可用香贝养营汤、归脾汤等。
2、乳痈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①乳汁郁积:是最常见原因;②肝郁胃热;③感受外邪。
诊断:临床表现:①初起(郁乳期):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或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②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焮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病情进一步发展,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吸出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③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深部脓肿可行B超检查。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指导选择抗生素治疗。
辨证论治:①气滞热壅证(初起):舒肝清胃,通乳消痈。栝楼牛蒡汤。②热毒炽盛证(成脓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③正虚毒恋证(溃后):益气和影托毒。托里消毒散。
3、粉刺性乳痈的诊断、病因病机及治疗
诊断: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且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病人多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线状部分凹陷。多单侧乳房发病,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时间较长。(2)乳头肿块:起病突然,发病迅速。局部疼痛不适,呈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黏连,但无胸壁固定,可移动。一般无全身发热。(3)乳瘘: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并形成与乳头相通的漏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畸形,乳络不畅;又加情志抑郁,肝气失疏,气血淤滞,经络阻塞。聚结成块,郁蒸腐肉酿脓而成,溃后容易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治疗:(1)内治a.肝经郁热证: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柴胡清肝汤加白花蛇舌草、山楂。b.正虚邪滞证,扶正托里,托里消毒散加减。(2)外治:化脓成漏管者,可配合外治疗法
4、乳疠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治疗原则:因服用某些药物而致乳房肥大者停药后即逐渐消退;有疼痛或其他兼证者则应辨证治疗;乳房明显肥大影响美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幼女患者慎用手术切除活检术。
方法:内治:①肝气郁结证:舒肝散结。逍遥蒌贝散。②肾气亏虚证:补益肾气。偏于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小金丹,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小金丹。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贴。
5、乳核的诊断与乳岩的鉴别
诊断: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妇女。肿块常单个发生,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出现,肿块形似丸卵,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如禽蛋,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少数可有轻微刺痛或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鉴别诊断:乳岩:多发于40~60岁妇女,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患侧淋巴结可肿大。
6、乳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诊断:临床表现: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常为间歇性、自发性,或仅在内衣上见有棕黄色血迹。有的乳晕部能摸到豆大圆形肿物,质地较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压迫肿物时,常可见从乳头内溢出血性或黄色液体。多无明显痛感。
鉴别诊断:①乳岩:可见到乳头血性溢液,其溢液多为单侧单孔,常伴有明显肿块,且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②乳癖: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常为双侧多孔溢液,以浆液性为多,血性较少,且有乳房肿块,并有周期性乳房疼痛等症。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手术的关键是切除病变乳管。
7、乳岩的特征:多发于40~60岁的绝经期前后的女性,尤以性情抑郁,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晚的女性多见;早期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推之不易移动;逐渐增大后,皮肤凹陷,乳房缩小、变硬,乳头抬高、内缩,同侧淋巴结肿大;晚期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皮肤呈现橘皮样,甚至破溃形成溃疡,常恶臭,易出血。
8、瘤的特征;气瘤、肉瘤、血瘤、失荣、肾岩的临床特点
瘤的特征: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血瘤临床特点: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紫,可呈局限性柔软肿块状,边界清或尚清,触之或如海绵。失荣临床特点: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晚期面容憔悴,形体消瘦。肾岩临床特点: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肉瘤临床特点: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气瘤临床特点:肿块呈结节状,沿神经走向分布,硬韧而又弹性。
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皮肤病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脏腑损伤。病机:主要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
辨证:(1)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皮肤病的症状有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之分。A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B他觉症状:①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②继发性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萎缩。
皮肤病外用药的使用原则:①根据病情阶段正确选择剂型,②根据疾病性质合理选择药物,③应先选用性质温和的药物,后选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④用药宜先用低浓度制剂,然后再根据病情提高浓度,⑤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2、蛇串疮的疱疹特点及主要证型治疗
特点:红斑、水疱或丘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可多次发病;老年患者疼痛较甚,易形成后遗神经痛。
主要证型治疗:①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②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加减;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黄水疮的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
辨证论治:①暑湿热蕴证:清暑利湿解毒,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②脾虚湿滞证: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预防措施:①.病变处禁止水洗;②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③病变部位避免搔抓,以免病情加重及传播;④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对儿童作定期检查,发现患儿赢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6、各种癣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特点:(1)白秃疮: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2)肥疮: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3)鹅掌风: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4)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以及角化过度、脱屑、瘙痒;(5)圆癣:环形或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6)紫白癜风: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
治疗方法:辨证论治:(1)风湿毒聚证:多见于肥疮、鹅掌风、脚湿气,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2)湿热下注证:多见于脚湿气,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7、风热疮的特征及中医治疗方法
特征: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紫斑。
中医治疗方法:内治法: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要治法,初期以疏风清热为主,后期以养血活血为主。(1)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2)风热血燥证:清热凉血,养血润燥,凉血消风散加水牛角粉、牡丹皮。外治法:(1)三黄洗剂外搽,或5%-10%硫磺软膏外涂;(2)苦参片30g、蛇床子30g、川椒12g、明矾12g煎汤外洗患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取穴合谷、曲池、大椎、肩髃、肩井、血海、足三里,3-4次/d。
9、白疕的特点及辨证论治
特点: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松散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初发病例季节性明显,多冬重夏轻。
辨证论治:(1)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2)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3)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4)湿毒蕴积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5)风寒湿痹证: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独活寄生汤合桂芍知母汤加减。(6)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11、湿疹的辨证论治(1)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健脾理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12、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一个时期内以某一种皮损为主。
13、药毒的诊断、临床表现类型及辨证论治
诊断:(1)发病前有用药史;(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临床表现类型:(1)固定型药毒,(2)荨麻疹型药毒,(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毒,(4)湿疹型药毒,(5)多形红斑型药毒,(6)紫癜性药毒,(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毒,(8)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毒。
辨证论治:(1)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热毒入营证: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解余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14、瘾疹的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解表止痒,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2)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解表止痒,消风散加减;(3)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4)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15、风瘙痒的辨证论治:(1)风热血热证: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2)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加减;(3)血虚肝旺证:养血平肝,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16、牛皮癣的临床特征和辨证论治
临床特征: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辨证论治:(1)肝郁化火证:舒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2)风湿蕴肤证: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1、内痔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诊断:(1)症状:初期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可脱出。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结,内痔持续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并可有肛门坠胀感。(2)专科检查: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窥肛镜下见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
辨证论治:(1)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加减。(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1、外痔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外痔可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四种。
(1)炎性外痔,诊断:多因过食辛辣、饮烈性酒、腹泻、便秘、手术等因素而诱发。起病时肛缘皮肤突然肿胀疼痛,伴肛门异物感,排便、坐位、行走甚至咳嗽等动作时均可加重疼痛。检查可见肛缘皮肤肿胀明显、光亮、色淡红或淡白,触痛明显,内无硬结。辨证论治:湿热蕴结证:清热、祛风、利湿,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2)血栓性外痔,诊断:好发于干燥季节,多发生在肛缘截石位3、9点处,起病时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肛缘皮下可见紫暗圆形肿块,触痛明显,分界清楚,待3~5天后疼痛缓解,有时小血块可自行吸收。辨证论治:血热瘀阻证: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3)结缔组织性外痔,诊断:肛门边缘处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无疼痛,无出血,仅觉肛门异物感,偶有染毒而肿胀时才觉疼痛,肿胀消失后赘皮依然存在。发生于截石位6、12点处的外痔常由肛裂引起。发生于3、7、11点处的外痔,多伴内痔;呈环状或花冠状的,多发生于经产妇。
(4)静脉曲张性外痔,诊断: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局部有椭圆形或长形肿物,触之柔软,在排便或负重远行时肿物增大,并呈紫暗色,按之较硬,平时有异物感,染毒时可肿大疼痛。辨证论治:一般不需内治,若染毒时可按下述证型治疗。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方药:萆薢解毒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1、混合痔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诊断:大便时滴血或射血,量或多或少,色鲜,便时常有肿物脱出,能自行回纳或须用手法复位,若合并染毒则可发生嵌顿肿痛。检查可见多发生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多见,内、外痔相连,无明显分界。
辨证论治:(1)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加减。(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6、肛裂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诊断: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或形成的缺血性溃疡。临床表现(1)症状:①疼痛: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②出血:大便时出血,量不多,鲜红色;③便秘: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④瘙痒。(2)专科检查:就诊时可见肛管纵形裂口或纵形梭形溃疡。
辨证论治:(1)血热肠燥证: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味。
7、锁肛痔的早期诊断和肛门指诊的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症状:初期表现为直肠黏膜或肛门皮肤有突起小硬结,无明显症状。①便血: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大便带血,血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同时伴有黏液,呈持续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粪便中有血、脓、黏液,并有特殊的臭味。②排便习惯改变:直肠癌常见早期症状。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有排便不尽感等。有时便秘,同时肛门内有不适或下坠感。
肛门指诊意义:80%的直肠癌位于手指可触及的部位,肿瘤较大时指检可以清楚地扪到肠壁上的硬块、巨大溃疡或肠腔狭窄,退指后可见指套上染有血、脓和黏液。指检发现癌肿时要扪清大小、范围、部位和固定位置,以便决定治疗方案。
1、子痈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急性子痫:附睾或睾丸肿痛,突然发作,疼痛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口渴欲饮、尿黄便秘。附睾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急性子痫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尿中可有白细胞
治疗:内治:(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加减。
外治:(1)急性子痫: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货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者可外用生肌白玉膏。(2)慢性子痫: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其他:急性子痫主张应用抗生素
2、囊痈的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阴囊红肿焮热,坠胀疼痛,拒按,酿脓时局部胀痛、跳痛,指压有应指感;伴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或泄热汤加减。
3、子痰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初起自觉阴囊坠胀,附睾尾部有不规则的局限性结节,结节常与阴囊皮肤粘连。日久结节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易形成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窦道。输精管增粗变硬,呈串珠状。常有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倦怠无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可有红、白细胞及脓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多增高。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
治疗:内治:(1)浊痰凝结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配服小金丹;(2)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除湿化痰,透脓解毒。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3)气血两亏证:益气养血,化痰消肿。十全大补汤加减,兼服小金丹。
外治:未成脓者:消肿散结,外敷冲合膏;已成脓者,及时切开引流;窦道形成者:腐蚀平胬药物制成药线或药条外用。其他:抗结核治疗(利福平、异烟肼)。
6、尿石证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1)上尿路结石:突然发作腰部或腰腹部绞痛或血尿,伴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各输尿管点可有压痛;(2)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3)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实验室及辅助检查:B超检查发现直径2mm以上结石。尿常规检查多见有红细胞。
治疗:内治:(1)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加减。(2)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3)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加减。
总攻疗法:适应证:结石直径小于1cm,表面光滑;双肾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尿路狭窄或畸形。其他:体外震波碎石,手术
8、精浊的临床表现类型及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类型:急性和慢性、有菌性和无菌性、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4)肾阳虚损证:补肾助阳。右归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9、精癃的临床表现类型及辨证论治
临床特点: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
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加减;(2)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味;(3)气滞血郁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4)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加味;(5)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1、周围血管疾病常见症状、体征及治疗
症状和体征:1.疼痛:①间歇性疼痛:主要有运动性疼痛,是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现的倦怠、钝痛、紧张或压迫感、痉挛性疼痛或锐痛。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又称为间歇性跛行。②持续性疼痛(静息痛):是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2.皮肤温度异常:肤温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动脉闭塞性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闭塞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感,下垂时更明显。3.皮肤颜色异常:供血不足或血管舒缩失常而致的皮色改变包括苍白、紫绀和潮红等。4.感觉异常:疼痛、潮热、寒冷、倦怠感、麻木、针刺或蚁行感等。5.肢体增粗或萎缩: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多伴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足靴区”溃疡。6.溃疡和坏疽:缺血性溃疡是动脉病变引起,由于动脉闭塞病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以致组织缺氧而形成溃疡。郁积性溃疡多由静脉病变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郁积性缺氧,从而并发溃疡。肢体出现坏疽病灶,提示血液循环供应局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以致发生不可逆变化。
治疗:一、内治:活血化瘀是周围血管疾病的总治则⑴理气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证;⑵益气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气虚血瘀证;⑶散寒活血化瘀法:①温经通阳活血化瘀法:外寒客络血瘀证②补阳益气活血化瘀法:适用于阳虚内寒血瘀证;⑷清热活血化瘀法:①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热血瘀证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热毒瘀滞证③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法:适用于阴虚:血瘀证;⑸祛湿活血化瘀法: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湿热瘀滞证②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脾虚湿瘀证③温肾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肾虚湿瘀证;⑹补血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二、外治:清疮原则:急性炎症期不做清创处理,炎症控制后适当清除坏死组织,在坏死组织的界限清楚后彻底清创①鲸吞法②蚕食法三、介入、手术疗法
2、股肿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临床表现:多见于肢体外伤、长期卧床、产后、肿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种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后。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突发性广泛性粗肿、胀痛,行走不利,可伴低热。后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肢体轻度浮肿,小腿色素沉着、皮炎、臁疮等。由于阻塞的静脉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⑴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⑶混合性深静脉血栓形成⑷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治疗:内治: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加减3.气虚湿阻证: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加味
外治:1.急性期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2.慢性期可用中药煎汤趁热外洗患肢。其他:早期(72小时内)手术取栓和溶栓及抗凝、祛聚、降黏、扩血管等。
3、血栓浅静脉炎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多见于筋瘤后期,部位则以四肢多见(尤其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壁等处。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物,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分为:①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②胸腹壁浅静脉炎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治疗:内治:(1)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二妙散合茵陈赤豆汤加减;(2)血瘀湿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味;(3)肝郁蕴结证: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外治:初期可用消炎软膏或金黄散软膏外敷,后期可用熏洗疗法。其他:手术切除病灶及物理治疗。
4、筋瘤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物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治疗:内治:⑴劳倦伤气证:补中益气、活血舒筋,补中益气汤加减⑵寒湿凝结证: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⑶外伤瘀滞证: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其他:1、手术疗法2、硬化剂注射疗法
5、臁疮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特点本病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瘤的后期并发症。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与季节无关。临床表现:①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②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肿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③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改善,疮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治疗:内治:(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外治:①敷药疗法②浸洗疗法③缚扎疗法④胶布粘贴法手术:1、植皮术2、静脉手术
6、脱疽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临床表现: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肢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二期(营养障碍期):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甚至须将患肢下垂床边以减轻疼痛。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患足疼痛剧烈。坏疽先为一趾或熟趾,逐渐向上发展。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治疗:内治:(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味;(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四妙勇安汤加味;(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5)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黄芪鳖甲汤加减。手术治疗:(1)手术疗法⑵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⑶截肢术⑷植皮术
1、冻伤的伤情判断及治疗
伤情判断:Ⅰ°(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层Ⅱ°(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Ⅲ°(腐蚀性冻疮)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及皮下组织Ⅳ°(坏死性冻疮)损伤深达肌肉、骨髓
治疗:内治:①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或桂枝加当归汤加减。②寒盛阳衰证:回阳救脱,散寒通脉。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汤加味。③寒凝化热证: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四妙勇安汤加味。④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祛瘀通脉。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合桂枝汤加减。
外治:(1)Ⅰ°Ⅱ°冻疮:用10%胡椒酒精浸液外涂,每日数次;或以红灵酒或生姜辣椒酊外擦,轻揉按摩患处,每日2~3次,用于红肿痛痒未溃者;或用冻疮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涂。有水疱的Ⅱ°冻疮应在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或用无菌剪刀在水疱低位剪小口放出疱液,外涂冻疮膏、红油膏或生肌白玉膏。
(2)Ⅲ°Ⅳ°冻疮:用75%酒精或碘伏液消毒患处及周围皮肤,有水疱或血疱者用注射器抽液后用红油膏纱布包扎保暖;有溃烂时用红油膏掺八二丹外敷;腐脱新生时,用红油膏掺生肌散外敷;局部坏死严重,骨脱筋连者,可配合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肢端全部坏死者,待界限清楚后或湿性坏疽威胁生命时,可行截肢(趾、指)术。
其他:(1)急救和复温(2)西医治疗:抗休克治疗,Ⅲ°以上冻疮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烧伤面积、深度、伤情的判断及局部治疗
①烧伤面积:(1)新九分法:按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等份,另加1%,构成%的体表面积,即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会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2)手掌法:不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1%(3)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小儿的躯干和双上肢的体表面积所占百分比与成人相似,特点是头大下肢小。12岁以下儿童,年纪越小,头越大,下肢越小。计算:头面颈部面积百分比:{9+(12-年龄)}%双下肢及臀部面积百分比:{46-(12-年龄)}%
②深度: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角质层)。表面呈红斑状,干燥无渗出,有烧灼感,3~7天痊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浅Ⅱ°烧伤(水疱性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有薄壁大水疱形成,内含有、淡黄色澄清液体,水泡皮如被剥脱,可见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一般不留瘢痕。深Ⅱ°烧伤(水疱性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深层。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常有瘢痕形成。Ⅲ°烧伤(焦痂性烧伤):为全层皮肤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皮肤触之如皮革,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愈合后有瘢痕,常形成畸形,甚则难以自愈。Ⅰ°浅Ⅱ°属于浅度烧伤,深Ⅱ°Ⅲ°属于深度烧伤。
③伤情判断:①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在9%(小儿在5%)以下②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0%(小儿5%~6%);或Ⅲ°烧伤面积在10%(小儿在5%)以下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0%~49%,或Ⅲ°烧伤面积在10%~19%(小儿总面积16%~25%或Ⅲ°烧伤面积在6%~10%);Ⅱ°Ⅲ°烧伤面积虽达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严重呼吸道烧伤或合并其他严重创伤或化学中毒者④特种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20%以上(小儿总面积25%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1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
④局部治疗:烧伤发生于四肢或面积较小者,一般采用包扎治疗;发生于头面、会阴、或面积较大,或伴有明显感染者,多采用暴露治疗
3、肠痈诊断及鉴别诊断
肠痈特点:腹痛起始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
诊断:1、临床表现(1)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一般可伴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2)酿脓期: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不退,体温39℃以上,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3)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体温39℃~40℃,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洪数或细数。(4)变证:①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
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有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多有肝浊音界消失,站立位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如诊断困难,可行腹腔CT或诊断性腹腔穿刺(2)右侧输尿管形成: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B超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现实结石影(3)妇产科疾病:①异位妊娠: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等②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临床表现与宫外孕相似,多在月经中、后期发病③卵巢囊肿扭转:腹痛突然而剧烈,盆腔检查可发现右侧囊性肿物,④急性输卵管炎:腹部检查时腹部压痛部位较阑尾炎为低,且左右两侧均有压痛,白带增多或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图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4、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1、临床表现:(1)腹痛:急性发作性胆绞痛。疼痛多位于右胁下、胃脘或膻中。(2)发热和寒战(3)黄疸(4)消化道反应:腹胀、嗳气、厌油腻食物、口苦、返酸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B超、X线片、CT、MRI对于该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无症状结石。
治疗:(1)肝郁气滞证:疏肝利胆,理气开郁。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加减(2)肝胆湿热证: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3)肝胆脓毒证:泄火解毒,养阴利胆。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4)肝阴不足证: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一贯煎加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