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有味道的解释
便血:凡是血液经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之为便血。
便血一般见于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或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等。
便血伴有皮肤、粘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便血一般分为三种形态:大便中带血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鲜血便多为鲜红色颜色呈鲜红,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一些就会凝固为血块。一般来说,鲜红的血便来自肛管直肠疾病。
脓血便暗血便脓血便一般是指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为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暗色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
柏油便黑便出现黑便的原因是,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后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硫化物结合后,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有时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出血量大于60ml就会出现黑便。
临床案例中,直肠癌是最常被误诊为痔疮的疾病,很多患者在见到自己的便血症状后,也武断地判断自己只是“稍微严重”一点的痔疮,而不再加以检查确诊,结果导致耽误黄金治疗时间,造成“癌症晚期”等严重后果。
一般而言,引起便血有十大疾病
1、痔疮或肛裂、肛瘘
血液一般呈现鲜红色,且不与粪便相混,也不含有黏液,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2、细菌性痢疾
大便常为脓血状,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生的黏液、脓血便。
3、阿米巴痢疾
大便多呈果酱样,颜色偏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膨胀、腹痛及里急后重感。
4、血吸虫病
有疫病血液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大便带血(夹杂其中)。
5、溃疡性结肠炎
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常伴有里急后重感,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会呈现血水样便。
6、肠套叠
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
7、直肠癌
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腹泻,或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样便,伴有里急后重感,经一般抗炎等治疗无效后,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8、结肠癌
大便变细,粪便伴有黏液脓血时,应怀疑是结肠癌的可能,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固定性的腹痛。
9、直肠、结肠息肉
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息肉时,变现为大便外附有新鲜血液,血液与粪便不相混为其特点。
10、胃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等
分别全部或部分呈现为柏油样。
喷溅/低落+无痛+鲜红=痔疮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时期的分内外痣和混合痔,均可能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献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有喷溅血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血=直肠息肉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便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当然,如果息肉位置高、数量多,有时血液也会与粪便相混。
擦拭/低落+便时疼痛=肛裂肛裂患者的排便时疼痛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便血症状,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时见血。
肿物+坠感+便秘+鲜红=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感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状。黏膜糜烂,破损后有血液流出。
持续性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秘/腹泻+暗色便=直肠癌早期直肠癌多数无临床表现,但是随着大肠癌细胞的增长,到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样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症状,到后期,直肠癌会使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快速消瘦,甚至恶病质等症状。
排便困难+果酱式粪便+暗色便=结肠癌结肠癌分左、右结肠癌,结肠癌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等症状。
疼痛+里急后重+腹泻+呕吐+暗色便=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能有多种,血便腹泻是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其他症状有腹痛、便血、体重骤减、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症状,在大多数病人中变现为慢性,在少数病人中呈急性、灾难性爆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便,最多可达每日30次的高热与腹痛。
腹泻+腹痛+暗色便=多发性肠息肉多发性肠息肉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发性息肉与遗传、饮食、炎症刺激因素有关,且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便血常持续,后期伴有恶化反应。若继发感染,以上症状则加重,大便稀软、味臭、带有泡沫,有时带黏液脓血。也有便秘结伴里急后重感的症状出现。此外,若是位于直肠下端的大瘤体,则便后有可能脱出肛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
持续性疼痛+呕血+黑便=胃癌早期胃癌患者,少数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则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
病人常有较为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会逐渐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易疲劳。
晚期胃癌患者常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周期性上腹痛+黑便=胃溃疡胃溃疡是非常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早期表现。
痛感多位于上腹部,其次也常出现在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状况。
不过有些患者也可能出现的不是上腹痛,而是以出血、黑便、胃穿孔等并发症状作为胃溃疡的首发病症。
呕血+黑便=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发病较急,有可能导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
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单独黑便的人比较少见。出血也常表现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能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还会伴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等感觉。
上腹部疼痛+饥饿感+黑便=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的主动感觉是钝痛、灼痛、胀痛或者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的时候隐痛不适。
典型的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能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出血,会引起黑便。
“引起便血的原因
●全身性疾病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又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
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症等。
3、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副霍乱、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败血症等。
4、寄生虫病:钩虫、血吸虫、恙虫病及阿米巴痢疾等。
5、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部分蛋白不耐受症患者也会出现拉肚子拉到出便血的症状,需小心辨别)。
6、中毒:植物中毒、化学中毒、尿毒症等。
7、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药)、吡罗昔康(又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
除了以上全身性疾病会引发便血以外,消化道疾病也是出现便血的祸首。
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胆道出血、肿瘤引发出血等。
下消化道疾病
1、肛门类疾病
痔疮、肛裂、肛瘘等
2、直肠疾病
直肠炎症(溃疡性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直肠肿瘤(癌、类癌、乳头状腺瘤、息肉等)、直肠损伤(异物、刺伤、坚硬粪块擦伤、器械和活组织检查致损伤等)
3、结肠疾病
感染与寄生虫(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等),炎症(溃疡性大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和憩室溃疡等),肿瘤(结肠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等)。
4、小肠疾病
感染(伤寒与副伤寒等),炎症(畸形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克罗恩病、憩室炎及憩室溃疡),肿瘤(恶性淋巴瘤、癌、平滑肌肉瘤、血管瘤等)。
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清淡饮食,少盐少糖低油健康饮食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能胡吃海喝或不吃不喝,以免引发/加重肠胃疾病肠胃疾病。
出现便血症状,也不要惊慌,以上判断仅作为临床普遍反应,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检查结果来由医生确诊。
所以,出现以上便血症状,医院就诊,甄别病症,以免延误病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慢病调理,海外体检,海外转诊
请直接在下方留言咨询,或致电
--
莱蒙医疗,您身边最好的私人医生!
更多精彩内容
癌症病变前,积极治疗可逆转
胃癌最喜欢这3类人!真希望你没有
慢性胃炎,有什么办法可以养胃?
胃不好的人,最好别碰这5种水果,再有营养也不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