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人讲,在早些年间,农村中有这么几种手艺人,也就是所说的“匠人”,那在农村中,那是很有一定地位的,如果谁家请来一个手艺人,这么跟你说吧,肯定会把家里好吃好喝的全都奉上,小烧酒热好,干完活不但要给工钱,还得喝两盅,所以作为匠人的家庭一般来讲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按现在的话说至少应是一个小康水平。
由于农村的手艺人这么吃香,就有很多人会让家里的孩子学一门手艺,当个匠人,其实在年生产队分产到户之前,农村中还一些所说的“匠人”活跃在乡村当中。根据本族老人讲述,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农村的“8大匠人”,即金、银、铜、铁、木、瓦、锡、皮:
一、金匠。这个大家一看就明白,就是加工黄金的手艺人,一般在村屯里没有,多在一些人口较多的镇子、或县城里,谁家的金首饰什么的,如果坏掉了,修复一下,或者想把金耳环变成金戒指,打造金质物品都得找金匠来帮忙。
二、银匠。银匠和金匠差不多,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即是金匠,也是银匠,金银质地的物品都可以修复,或者重新打造新的物件。
三、铜匠。说到铜匠,可能很多人感觉到陌生,其实在民国时期以前,铜制品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铜盆、铜镜、铜壶等各种日常用品,都需要有这种制造、修复铜器的人,这就是所说的铜匠。现在的铜匠,则是轮船上的一个职位,主要负责船上的电气焊接工作。
四、铁匠。说起铁匠,目前在一些乡村虽然不多,但是还能看到,在80年代以前,农村铁匠主要负责制作一些用铁皮制作的如铁盆、水桶等铁制品,给牛马驴骡等钉掌钉,以及维修一些铁制品等。现在多是制做一些铁艺活儿,比如做个铁大门、焊个铁栅栏,给房子做个铁皮盖等,仍然有一些用武之地。
五、木匠。以前的木匠可是不得了,应该是最火的匠人之一了,基本上家家都得用,盖房子砍房架,打个饭桌子,做个板凳,打点家具,那是“人见人爱”的主儿。现在由于产业升级,这些东西都已被规模化生产所替代,所以在农村木匠这个行当基本消失。不过据了解,一些70、80年代的木匠已经转行干起装潢来了,到城里的一些装潢公司干活,收入也是很高的,一天赚个、元也正常,还属于技术工种。
六、瓦匠。瓦匠与木匠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业务范围要比木匠小很多,泥瓦匠主要就是盖房子时,砌砖铺瓦,现在农村中还有一些泥瓦匠,由于农村的盖房子的不多,多数处于半匠半农状态,有活就干点,没活就种地。当然,还有一些年轻的瓦匠来到城市,在建设城市上一显身手,当然在工地上赚的也是比较多的,工钱和木工差不多,一天也能赚个-块。
七、锡匠。至于锡匠,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为消失的年代太久远了,在早些年主要要制作锡器为主,同时与可以锡来焊接一些金属制品,随着铝制品、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锡匠这个行当也就早早的消失了。
八、皮匠。在60、70年代以前,皮匠还是一个很吃香的手艺人。大家知道,在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再加上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冬天外出都要戴上用动物皮做的帽子,用来保暖,有钱人戴貂皮帽子,没钱人只能戴狗皮帽子,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不管啥皮,都得通过皮匠来把动物皮子弄软乎一些,再去掉腥味,这样就得找皮匠来“熟皮子”,经过皮匠用浸硝、脱脂等一些复杂工序,制做成柔软少味的皮子,这样就可做皮帽、皮袍、皮鞋等皮制品了。
可以说现在这8大匠人中,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已经转移到一些新兴行业,但除此之外,农村中还有一些匠人,比如说石匠、粉匠、剔头匠等。
最后重点说说石匠吧,据家里老人讲,我爷爷那辈上有个同辈份的老人,算起来我该叫“三爷”,当年是个石匠,给一些地主、富人家、大户人家欪磨,就是用很硬的金属凿子,把石磨上的凹槽变得尖锐一些,以便粮食容易破碎。据说当年,老家住在奉天附近,曾经给东北王家欪过磨,每次去的时候都有小驴车去接,欪完磨之后,还要供上一顿饭,走的时候给带一壶烧酒,给送回去。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当时作为匠人的人,还是受到一定尊重的。
说了这么多,想和大家说的是,在早些年的这些匠人们,传承了我们先人们的聪明才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不知道还有哪些农村匠人没有说到?希望大家补充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三农广讯)
#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