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我叫痔疮君:
我是直肠下段粘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小肉团哦。(请自行脑补肉红色仙人球)我啊,是个粘人的小坏蛋,在我国有着60%以上的发病率,而且具有易复发、难治疗、不容易根治等特点,极大影响痔疮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的家族:
(1)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血液附着在大便上,或者是厕纸上;脱出则是痔疮从屁屁露出到屁屁外。(2)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肛周潮湿,瘙痒。当形成血栓性外痔时,还会出现剧痛。(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若混合痔加重,发生剧痛时,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与痔疮君相遇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以下是一名痔疮患者的故事:兵检后我就忘了这码事,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的菊花突然就崩溃了。当时的感觉就是,妈呀,菊花要掉了,整个人瞬间都不好了,走路都走不利索了。然后我就瘸着屁股医院。那天我真的很可怜,我一个人北漂了那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原谅我的文采无法描述那天的情景。那天我开车都是提着屁股开的,你们想象不出来。医院查了菊花后,我开了一大堆药,內敷外敷,还有中药,我是含着泪听完了医生姐姐的用药指南。
3、我们调皮的时候常常这样子出现:
(1)大便带血。大便时带血是内痔的早期症状。多为手纸上带血,严重时可见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出血一般发生在便前或者便后,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且多不伴疼痛。注意前一天有没有吃火龙果哦。
(2)肛门不适、疼痛。很多人认为与痔疮君相遇肯定会疼,其实这是误解。一般痔疮君还是很温柔的,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如脱垂后发生了嵌顿、水肿,才会出现肛门不适、坠胀或疼痛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疼痛常发生于平时或便后,大便时反而不疼。如果大便时出现刀割一样的疼痛,则有可能是肛裂兄在作怪。
1
(3)脱垂。随着痔疮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从肛门脱出。轻者只有在排便时才会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重者在咳嗽、行走、用力下蹲时就会脱出,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还纳。
(4)挠你痒痒。调皮的痔疮君常会挠你屁屁周围痒痒,甚至让你周围皮肤湿疹。
1、痔疮君最喜欢的人群:
2、痔疮君恋上你的理由:
(1)不良的排便习惯。A、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内瘀血而诱发疾病。
B、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容易造成便秘。
C、排便时用力过猛,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只能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
(2)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暴饮暴食、喜欢吃辛辣刺激的东西,酗酒;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可能已经发病而不自知,认为只是偶尔便秘根本不是痔疮。
(3)职业性因素。长期站立或久坐。因直立或静坐姿势,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
(4)妊娠妇女。由于肛门直接受胎儿的压迫会使血液回流出现障碍,再加上分娩时长时间用力,引起肛门静脉充血。
1、吃它不喜欢吃的食物:(1)宜食易于消化、质地较软的食物如稀饭、苹果泥、瘦肉汤、甘薯、米汤等等;
(2)力求大便通畅,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海带等;(3)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动物油;(4)宜选用质地偏凉的食物,如:黄瓜、苦瓜、冬瓜、西瓜、藕、笋、芹菜、菠菜、莴苣、茭白、蕹菜、茄子、丝瓜、蘑菇、鸭蛋、鸭肉等,减少便血;(5)久治不愈、长期出血、体虚者,宜适当食用滋补性食品,如桂圆、红枣、莲子、百合、牛奶、芝麻、蜂蜜、核桃等。2、做它不喜欢做的事情:(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最好的时间是在饭后,特别是在早餐后。不管有没有便意,都应按时去厕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2)保持肛门周围清洁。
便后用湿润的薄棉纸、婴儿用纸或含药物用卷纸,轻轻拍干,千万不要擦或蹭。每日温水熏洗,勤换内裤,可起到预防痔疮的作用。
(3)加强锻炼。
避免久坐,多起来站站。经常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4)齐齐来做提肛运动。步骤/方法
1、想象一下想去大便而又找不到厕所的感觉,将肛门向上提,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2、实际上采用站立或者端坐姿势均可,站立时两腿分开与两肩同宽,端坐时腰要坐直,双臂放松,深呼吸一口气(不需要弊气),然后做提肛运动,此时会感觉到一股酥麻感由下至上传达到脑部,随后继续保持提肛动作,不要松懈,直至无法坚持。(1)衣着宽松。一定要穿松快的内裤,不可以穿紧身的裤子,而且内裤最好一天可以换一次。
(2)内痔脱出。应用温水洗净,涂润滑油后将其复位。水肿可用50%硫酸镁湿敷,能使水肿消退。
(3)给痔疮君泡个高锰酸钾浴。方法/步骤
1、温水加1:高锰酸钾,化开。水变粉红色即可。2、先将肛周洗净,然后坐盆,同时用手轻洗,时间约5分钟。2、每日睡前一次,对早期痔疮有治疗效果,中晚期痔疮有护理效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