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周四的下午,C先生带着他的岳父老T来到我的门诊。老T今年68岁,3年前因为颈椎病做了手术,这次是来复查。C先生说,老岳父手术以后,手不麻了、走路也有力气了,不过他老人家倒是好了,我的一支胳膊却又麻又痛起来了。C先生今年35岁,长期低头工作。看了他的片子,我半开玩笑地说,您的颈椎看着可不像35,倒像是53。经过进一步检查,C先生自己也得了颈椎病。
近年来,颈椎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媒体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序第二,我国的发病率为17.3%,近年来40岁以下颈椎病患的发病率已经逼近50岁以上年龄群体,30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比30岁到50岁的患者高出了22%(图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颈椎病。
图1: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颈椎病,病从何来??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患上颈椎病呢?研究发现,在颈椎病的高危职业中,IT从业人员(包括从事电子商务、文案工作以及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高踞榜首,流水线作业人员、驾驶员、教师、财务人员等紧随其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头颈部常向某一方向转动或保持固定姿势是这些职业的共同之处。还有躺着看书、看电视、打麻将、玩手机等造成的“低头族”都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
图2:各种原因造成的“低头族”是颈椎病的人高危人群
在这些活动中,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僵化固定的前屈状态,这种姿势恰恰是和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更重要的是,颈椎还时刻承担着他的“顶头上司”——头颅的重量,如同这下面副图,大象代表了头颅的重量,而颈椎就是可怜的皮球(图3)。颈椎长期负担过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图3:颈椎的负重活动
颈椎的前半部分主要由椎体和中间的椎间盘构成。我们取其中一个结构单元来看,他的样子像一个汉堡,两片面包夹一块肉饼。同样,两个椎体与其中间的一个椎间盘也构成了颈椎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图4)。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几个“汉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颈椎”。颈椎模型上用数字标出的是椎体,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的就是椎间盘(图5)。
图4:颈椎的基本结构单元:椎体+椎间盘
图5:多个“汉堡”叠加,构成“颈椎”
尽管包括颈椎退变在内的衰老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但前面提到的长期伏案工作、操作电脑,卧床看书、看电视,长时间打牌、玩手机等姿势均需要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等某些特定体位,无疑会加速颈椎退变的进程,日积月累,不仅使颈部肌肉和韧带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更主要的是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富含水分、相对“柔软”的椎间盘恰恰就是长期应力反复作用并最先突破的“软肋”。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甚至压迫相邻的脊髓、神经根、血管、韧带等结构并引发相应症状,最终导致了颈椎病的产生。
图6: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椎间盘突出
?二、颈椎病,哪些表现??
很多朋友把是否存在颈痛当作判断颈椎病的“金标准”,认为“脖子痛就是颈椎病”或者“只有脖子不舒服才是颈椎病”,其实不然。反复颈痛、容易“落枕”以及随之而来的颈后部酸胀、僵硬感,颈椎活动受限、发出“弹响”等情况确实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单纯的颈部不适大多是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颈肩部肌肉劳损所致。此类表现往往提示颈椎出现了问题,可能存在老化、退变,是颈椎病的早期症状和“预警信号”,医院的脊柱外科进行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图7)。
图7:颈痛——颈椎病的“预警信号”
颈椎病所影响的颈髓是中枢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压受损后所引起的上肢、手指麻木无力,握笔、用筷子不灵活,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踩棉花”等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图8)。这里面除了最后一条——病理征,需要专科医生检查外,其他都是可以通过自行观察发现。朋友们切不可只甲氧沙林溶液甲氧沙林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