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9日
“要谢的不是我,是罗博士!”
平行线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就一再叮嘱:“凡句子,都得有主语,否则就是语病!”
所以,我得赶忙将题中“谢”字的主语请上前台,将谢的事由作个明明白白的交待。
孙女士,五十出头(大凡这个年龄,无论男女,身体上的若干问题总会或多或少地显现,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业障现前”吧),与妻子乃竹马之交,所以,彼此身体上的问题就她们俩而言不存在什么秘密。
当然,我估计,孙女士一定也知道她这个闺密有个地地道道的“罗卜丝”老公呢!(得瑟一下)
这不,三天前的那个下午,我刚下班回家,股下木椅尚未焐热,妻近前笑曰:“黄医生又有生意啦!”——我知道,妻一称“医生”,一定又是哪位有身体上的毛病相问甚至相求了。果然,在我探询的目光下,妻子继续:“孙××的痔疮发起来了,每天上厕所总是一滩血。”“天啦!”妻子轻描淡写,我已颜色更变。每天一滩血,那是个什么概念?罗博士写于09年春的那篇文章里一再叮嘱:“千万注意的是:直肠癌有的时候也便血,和痔疮很类似。”一定不能掉以轻心!看看周围有多少人这癌那癌的,不能不防啊!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失一滩血,对身体的伤害多大啊。“第一,医院做个相关检查。第二,隔会儿发个方子给她。”我对妻子说。
因为担心,所以紧张。但紧张并没有阻碍我思维的快速和精准——我一下子想起罗博士曾介绍过的治疗痔疮的方子来(罗博士的很多文章,我不是读一两遍,有些多达五六遍),药理既浅显,药效还笃定:出血的话,每天30克椿根皮煮水,临喝加一勺红糖。于是,三分钟后,一张写有治疗出血性痔疮的方子(其实就一味药)连同注意事项的便笺就呈现在餐桌的一角,而后由妻子的手机迅速传到了千里之外她闺密的眼前。当然,最后还少不了一番叮嘱:“医院做个检查啊!”
虽然孙的痔疮不是犯了这一次,虽然这次的痔疮出血已经持续三四十天,但毕竟是每天一滩血,毕竟那鲜红的一滩血来自自己的身体,毕竟在生命面前谁也赌不起。第二天,孙就去了小区门口的中药房,点名只买椿根皮。“可便宜了,便宜得人家二两还不卖,偏要半斤才起售。我买了半斤,一共才花了15元。今天是第三天,血还有,但只是沾在纸上的一点点!”电话里,孙的声音掩不住惊喜——她当然惊奇于用一点点代价就有如此大的成效,她当然为一下子解除了多年的心病而喜悦。最后,她言词恳切:“谢谢先生,想不到他的医术这么高明!”其实,要谢的哪是我啊,是罗大伦博士。是罗博士教会了我若干中医药知识,是罗博士教会了我医者仁心的道理。只不过,我没明说,因为此时的孙女士尚不知道罗博士及他的频道、他的书院之来龙去脉,俟时机一到,我必将郑重向她推荐。我坚信,那时我们的队伍中又会多一个坚定的罗卜丝!
医案评析by香薷
每次看到粉丝来稿,心中总会有种莫名的激动。来信的内容,有些是真挚的问候,有些是经验的交流,更多的是由衷的感谢,在这字里行间的品读中,都能够真实地体会到您书写文字时的激动与骄傲。
而我们能做的不多,欣赏之余更多是将这些饱含深情的如同珠宝般珍贵的来信,稍加梳理后,串联成一件件的独具一格的孤品,闲暇之余供大家,静赏,赞叹,抚摸,留恋。
书归正传,下面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感受一下作者的骄傲吧。
“黄医生”呢,可谓是妻子对作者充满敬佩的亲昵称呼。但我觉得作者也是担得起这样的称呼,作者是一位中医的发烧友,自学中医,家中常备罗博士的中医书籍,手机里收藏着“大伦书院”“罗大伦频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