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我国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历史沿

欢迎订阅《中医正骨》杂志,邮发代号:36-

文章来源:郜顺兴,我国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历史沿革[J].中医正骨,,32(4):44-47.

作者:郜顺兴,河北医院

本文作者已与《中医正骨》编辑部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外Garfin等著的《罗思曼-西蒙尼脊柱外科学》及Keith等著的《脊柱外科学》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和脊髓型2型[1-2]。我国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型和其他型6型。我国对颈椎病如此分型是否有必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思考。为分析我国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形成原因,探索颈椎病诊治发展的新思路,笔者将我国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历史沿革大致分为概念引进、百家争鸣、共识形成、争议再现4个时期,并进行了探究。

1概念引进时期(—年)

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痹证”“痿证”等范畴。国内最早记录颈椎病的文献是年王以慈发表在《吉林医科大学学报》上的《颈椎病》[3]一文,该文为译文,原作发表于年,文中称“颈椎病又名颈椎关节强直”,认为颈椎病是5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脊髓病,为退行性病变,称其为“因后侧位或椎间孔骨刺压及颈神经根而产生臂丛神经痛;或者由于中央部突出引起压迫性颈髓病”。同一时期,陶甫在《有关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几个问题的探讨》[4]一文有关颈椎病的命名探讨中,提出颈椎病除了颈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之外,尚有黄韧带肥厚、椎间孔狭窄、关节突关节囊肥厚、Luschka关节退化增生、神经根粘连、血管压迫、椎体骨赘、关节突骨折等病变,这些病变可单一或同时存在而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的症状。朱祯卿的《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5]一文则提出颈椎病主要是依据神经系统症状与颈椎改变两方面做出诊断,并将其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与混合型3型。这一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文献当属年米嘉祥发表的综述文章《颈椎病》[6],该文中明确提出颈椎病的定义,认为该病为“头、颈、肩、臂、手、上臂、肩胛及胸前区的疼痛,有时并发脊髓症状,是成人及老人常见的症状。这种复杂变化的疼痛综合征统称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化或因其退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病理及解剖改变而来的”,并提出“这些改变均可造成椎间孔及椎管的前后径变窄,引起对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在症状与体征一节中,更是详细描述了“上颈椎症状”“中颈椎症状”“下颈椎症状”“根性症状”及“脊髓征”,并详细阐述了颈椎病的X线检查、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此期我国文献中对于颈椎病的定义、分型、症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描述,均与国外文献基本一致。

2百家争鸣时期(—年)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颈椎病的定义、诊断、症状等的阐述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杨克勤等于年编纂了我国第一部颈椎病专著《颈椎病》,但该书属于内部交流资料,并未正式发行,书中“颈椎病的临床病象、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章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4型,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杨克勤随后于年在《成都医药通讯》发表《颈椎病》[7]一文,认为“颈椎病依受压是神经根或是脊髓分为两大类”,又称“颈椎病也有少数并发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症状”“又因单纯椎动脉症状而无神经症状者极少,故在此不单独分出为一个颈椎病类型”。年,杨克勤等著的《颈椎病》[8]一书公开发行,书中正式确立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4型的分型方法。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仍是矛盾的、混杂的。年,潘之清等编纂的《颈椎病》[9]一书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及其他型,其中混合型指“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其他型则包括“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膈神经受累出现呼吸障碍,喉返神经受累引起声嘶等症”。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临床分型难以涵盖的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分为了颈性头痛综合征、肩臂疼痛综合征、颈髓压迫综合征、脊前动脉综合征、脊后动脉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类脊髓空洞综合征、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膈神经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吞咽障碍综合征、不自主运动综合征和举手无脉综合征共13个综合征。年,潘之清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之我见》[10]一文中,将颈椎病的分型进一步细化,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其他型,又在每个分型下面分出很多亚型,如神经根型又分为根痛型、麻木型(后根型)、萎缩型(前根型)。潘之清对颈椎病的分型虽然全面,但过于繁琐,在分型的同时又分出多个综合征,不便于临床记忆与应用,因此未能广泛应用。同一时期,赵定麟发表了《椎动脉造影术在钩椎关节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手术定位中的应用》[11]、《钩椎关节病及其治疗》[12]等文,论述钩椎关节型颈椎病,认为钩椎关节病为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颈椎椎体侧后方的钩椎关节变位、肿胀与骨质增生对椎动脉或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各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开展了针对颈椎病的研究,对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探讨。大家对于颈椎病存在不同的认识,处于百家争鸣时期。

3共识形成时期(—年)

年5月18—21日,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在桂林召开,杨克勤、宋献文、冯天有、胥少汀、赵定麟、彭裕文、郭世绂等国内3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13-14]。会议上对颈椎病的命名并没有形成共识,但多数人认为在未确立更好的新名称之前,可按照习惯仍称为“颈椎病”,不过在临床诊断时应在其前面加上相应的类型。关于颈椎病的定义,经专家讨论后统一为“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失稳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定义的表述方面,将原来的“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修订为“压迫邻近组织”。将颈椎病分6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其他型,其中其他型单指食道压迫型。这次座谈会明确了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统一了认识。这次会议关于颈椎病定义和分型的表述被纳入医药卫生教材,构成了国内此后对颈椎病认识的基础。年10月,在青岛召开了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5],会议基本沿用了第一届座谈会关于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表述,并且确定了“颈椎病”的英文对应词为“CervicalSpondylosis”。年9月,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在泰安市召开[16],此次会议将颈椎病定义为“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动脉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对于颈椎病的分型及对应诊断标准,虽然争议较多,但仍决定沿用第一次会议形成的分型。此次会议还就颈椎的退变过程、颈椎病的临床分期进行了探讨,将其分为功能失常期、退变失稳期和增生稳定期。这一分期将对颈椎病的认识提高到了病理生理高度,具有重大意义。

4争议再现时期(年至今)

近些年来,虽然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文献逐渐增多,但质疑现行颈椎病分型的声音也在增多[17]。这种质疑,其实在第二届、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已经出现。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颈椎病康复指南》[18]继续沿用了之前的分型,但同时也对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分型标准提出了质疑。随着争议的增多,年6月,《中华外科杂志》刊出《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一文,该文提出将“有相应的影像学依据,即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作为确诊颈椎病的必要条件,并将颈椎病的分型简化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其他型,其中其他型包括椎动脉型和交感型[19]。一些学者也对颈椎病的命名和分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李义凯[20]提出各型颈椎病应以解剖结构为基础进行命名、田伟等[21]提出颈椎退行性疾病积水潭分类法,但这些提法同样面临争议多、难以推广等问题。

5小结

目前,国内关于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讨论仍在进行中。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我国现在的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5.1历史渊源年,Horslegs第一次成功地为1名20岁颈部外伤合并进行性截瘫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认识到解除脊髓压迫,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年Stookey报告了7例硬膜外腹侧“软骨瘤”导致脊髓受压病例;年Mixter等[22]证实了所谓的“软骨瘤”其实就是突出的椎间盘,认识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和(或)神经根导致肢体功能障碍;随后,Brain等[23-24]论述了椎间盘破裂、椎间高度丢失与颈椎病关系,还观察到了椎间盘以外的因素,如关节退变、骨质增生等因素对颈椎病发生可能存在影响;年,Brain[25]提出颈椎病是颈椎的自然改变,颈椎结构的紊乱是引起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重要因素,常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此后,国外对颈椎病的认识进入全新时代,有大量关于颈椎病的文献发表,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对颈椎病进行了详细论述[26-30]。纵观国外对颈椎病的认识过程,包括3个基本因素:一是逐渐发现各种致病因素,二是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zhenz.com/glhhz/6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