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安肛肠医院怎么样痔疮与癌只差一

得了痔疮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说起痔疮,

每一个发作过的人都有一段血泪史。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

得痔疮的人是很多的——

基础的配置是十男九痔、

更惨一点的是十女十痔、

还有万万没想到的是少年得痔……

小小的痔疮让人坐立难安,

严重时更是令人痛不欲生;

它还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比如贫血,甚至会掩盖直肠癌的症状。

但很多人因难以启齿、医院治疗,

延误了病情。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得了痔疮究竟该咋办,

以及那些跟痔疮有关的误区!

各位亲呐,

不是菊花周围有那么一丢丢不舒服,

就是人家痔疮惹的祸啊!

虽然医学上对于痔疮的定义还有点争议,

但就目前接受程度最广泛的定义来看,

跟大家想象中的痔疮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团块,并由此带来的包含出血、疼痛、脱垂等症状的疾病”。

我们还翻了一下歪果仁的定义,发现痔疮对应的两个单词Hemorrhoids和piles,意思分别是“出血”和“一坨”。

讲真,这解释也是非常形象了,得了痔疮的朋友们应该get得到。

十女十痔、十男九痔,这些说法安慰了每一个受痔疮之苦的朋友。

当被痔疮折磨得站不得、坐不得、走不得、吃不得的时候,只要想一下,咦,隔壁子坐的美女帅哥可能有,虐我的甲方BOSS可能也有,哦!还有我们领导……嘻嘻(捂嘴),顿时就觉得没得那么难受了!

但是,这里我们要告诉你们一个残忍的真相——得痔疮的人,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多!

根据统计,我国成人痔疮发病率约50%-60%之间,而仅有约5%表现出痔脱垂或便血等症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一致!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得痔疮,我们先要说清楚身体里面的一个重要结构——直肠海绵体。

前面说了,痔疮是肛垫和肛周皮下血管丛的疾病,肛垫和肛周皮下血管丛组成了直肠海绵体。

这个直肠海绵体有啥作用呢?它可是重要得很哦!

在你拉粑粑的时候,直肠海绵体会随着周围肌肉收缩变小、下移,助你一shi之力,拉得轻松畅快;而拉完的时候它会主动膨胀上体,把门关上!

而且更神奇的是,直肠海绵体外的感觉神经还能知道你的直肠里面装的是气、水、还是干粑粑。

简单点说,这个直肠海绵体就有点像水笼头的垫圈的作用,就是高级智能自动感应的那种!

好,直肠海绵体说清楚了,现在来说为啥会得痔疮,目前发现有以下原因:

1.直肠海绵体老化

随着年龄增大,直肠海绵体会衰老,尤其在30岁以后,原来紧致、牢固的肛垫平滑肌就会慢慢退化,尤其是到老年时期,海绵体就会变成松松垮垮的……

就有点像我们的皮肤,年龄越大胶原蛋白流失越多,脸就要垮,唔,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

在衰老的过程中,如果有便秘、腹泻、排便习惯不良、甚至长期咳嗽及括约肌动力失常等情况,就可能会增大下推肛垫的垂直压力,使平滑肌过度伸展、断裂,导致肛垫下移进而脱垂,甚至肿大、出血,艾玛,痔疮就出现了!

2.遗传

虽然也是痔疮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仅有很少的人是因为遗传。

所以,如果你老爸老妈有痔疮,你也得了痔疮,不要去怪他们没给你好的基因,因为得痔疮除了老了(戳心)之外,更多的还有下面这些原因!

1.长期保持一种动作

比如久站久坐,会影响直肠海绵体的静脉回流,让它过度膨胀,也会导致它的支撑结构失去弹性引发痔疮。

当然,还有一种我你们大家都有的就是——久蹲坑。

现在每个人都是智能手机,大家蹲厕所的时间肯定比之前拿报纸拿书的时候要长!

就更不用说有的人为了躲懒,不想洗碗、不想带娃儿、不想买单等等,明明不想拉都要鼓捣去趟厕所!

2.便秘

拉粑粑困难、干燥,甚至是便秘,可以通过挤压直接损伤直肠海绵体,也容易划破它造成出血。

3.腹泻

长期拉肚子,肛门直肠频繁受到刺激,引起血管扩张、充血,容易出现痔疮或者是加重痔疮。

4.腹内压增高

如腹部肿瘤、前列腺肥大、肝硬化、心衰等疾病。

前面我们都说了,不是你菊花周围一有不舒服,就怪人家痔疮。痔疮的症状按照痔疮的类型不一样,是不同的。

皮肤与直肠黏膜交界处有一条锯齿状的环状线,叫齿状线。痔疮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三类:内痔、外痔、混合痔。

齿状线以上的出现的痔称为内痔

齿状线以下出现的痔称为外痔

齿状线上下均有出现的痔称为混合痔

其实你们之前也是这样理解内痔、外痔、混合痔的是不是?

嗯,也是一本正经的*扯了,那意思是今天痔疮掉出来了,就是外痔?明天缩回去了,就成了内痔?

①内痔:容易出血,不痛;

②外痔:容易增生形成皮赘、剧痛,尤其是挣粑粑的时候,就像在拉图钉!

③混合痔:1+2的症状你都占齐了,心疼你……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会问,“三种痔疮,哪种更危险”?其实,每种痔疮发展到 阶段都会很严重。

内痔:出血严重时,会导致失血性贫血,严重会造成晕厥、休克。

外痔:如果出现血栓或炎性水肿,主要以疼痛为主,应该及时就医。否则情况加重,会造成组织坏死。

混合痔:如果不及时手术,也是极其凶险的,会造成感染、坏死,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危急重症。

根据严重程度,痔疮可以分四期。

期:出鲜血为主,不脱出,轻微隆起。

第二期:痔核脱出,但能自行还纳,大小像花生或者核桃。

第三期:脱出不能还纳,需以手送回,痔疮有单核脱出,也有环状脱出的,单核就是一个痔核出来;环状就像一圈小西红柿一样,痔核围成一圈,掉出来。

第四期:混合痔嵌顿,痔疮脱出不能还纳,出现血栓和炎性水肿,严重影响生活。

无论是国内(痔临床诊治指南版)还是国外的文献(ASCRS临床实践指南:痔疮的管理),都反复在强调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减轻痔的症状。

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不要治疗没有肛门体征的症状,也不要治疗没有症状的肛门体征。

这里必须强调一句,对于痔疮这种常见病来说,不必谨慎到草木皆兵的地步。有些肛肠病喜欢披着痔疮的外衣迷惑人,如果真的把它们当成了痔疮,就会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 。

这些肛肠病≠痔疮

1

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外口位于肛周。其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肛周或臀部瘘口经久不愈,或者时愈时溃,不定时地向外溢出脓液、脓血,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痒痛不适等。

肛瘘无法自愈,不治疗会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2

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

通常在排便过程中,因粪便干燥,使肛裂创面受到刺激,导致出血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出血量较少,且患者常伴有便秘的问题。

3

肛窦炎

该病特点是肛门灼热,有疼痛和下坠感,排便前有少量出血。

4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其特点是便上带血,无其他不适。目前认为结、直肠癌起自息肉,因此息肉作为癌前病变应受到重视。

5

结直肠癌

该病多发于40~59岁患者,多以便血为突出表现。此外,患者还会伴有腹痛、腹部肿块以及贫血、低热、消瘦、大便长期不成形等症状。

6

溃疡性结肠炎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表现为大便混有血液或脓性黏液,多伴有腹痛、腹泻,且反复发作。

此外,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容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便血。该类患者除便血外,还会合并其他部位出血,如牙龈、鼻腔等。

肛肠出了问题,医院明确诊断,不要自己随便下结论。

临床上常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电子肠镜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化验、病理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

痔疮与癌只差一“指”

痔疮主要的表现为便血,但不是所有便血都是痔疮引起的。

临床上,一些患者出现便血常被误以为是痔疮发作,医院检查已是直肠癌晚期。

事实上,便血就像身体给我们亮出的一张“*牌警告”,是不可忽视的危险信号。

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被发现,大夫会根据手可触及到各种异物,如较硬、不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或带蒂、可移动的息肉样肿物等来判断是否癌变。

体检时,很多人因难为情而在“肛门检查”一栏写了放弃,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即使毫无症状,40岁以上人群也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

排除了食物残渣或者色素干扰,真正的便血大致分三种情况:

1.鲜血便(滴血、喷血、手纸上带血):

最常见的是痔疮,如果伴有肛门剧烈疼痛有可能是肛裂,可先看肛肠科;

2.黏液或脓血便:

如果是黏液或脓血便,有可能是肠道炎症;

3.黑便(柏油样):

如果是黑便,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看消化内科。

8招防住痔疮

1

定时排便

养成每天早晨定时排便的习惯。当有便意时不要忍着,因为久忍大便会抑制生理反射,逐渐引起习惯性便秘。排便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2

合理搭配饮食

日常饮食应避免过于精细,可多吃蔬菜、瓜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 较多的粗粮,多喝水使大便保持润滑通畅;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

加强体育锻炼

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盆腔充血,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发生痔疮的几率。

4

常做提肛运动

全身放松,取坐姿,有意向上收缩肛门,缓慢上提,一般每次做30次,每天做2遍。

5

保持肛门清洁

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或用热水熏洗肛门,从而改善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勤换内裤。

6

注意孕期保健

女性怀孕期间应适当增加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每次大便后用温水熏洗肛门局部,防止大便干燥、便秘,引发痔疮。

7

注意下身保暖

保持血液通畅,多喝白开水,防止肠道干涩,大便干结。便后用热水坐浴3~5分钟,既可洗净肛门皮肤褶皱内的污物,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8

发病及时用药

一旦出现痔疮发作先兆,如轻度不适、疼痛、瘙痒,应及时遵医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24小时防痔指南

日常生活中有些防痔、防复发的小窍门,很多人都忽视了。 一份24小时“防痔”指南,远离痔疮烦恼。

6:30起床后一杯清水

水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的。所以,不仅起床后应该喝一杯清水,每天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然后,揉揉肚子,顺时针按摩小腹,5分钟左右,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7:00蹲马桶,别超过5分钟

起床后,我们的大脑会发布“起立反射”信号,这时会产生想排便的念头。千万不要因为时间紧或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憋着。另外,蹲马桶的时候不要玩手机,不要看报纸,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10:00吃个水果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预防便秘,苹果、梨、西瓜、香蕉都是不错的选择。

12:00蔬菜配粗粮

蔬菜中也有很多富含 ,比如甜菜、西兰花、甘蓝科蔬菜、胡萝卜、绿豆、菠菜、芹菜、茭白等。全麦、麦麸等谷类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清淡饮食,少吃过于油腻或熏、煎、炸类食品。

15:00起来运动运动

长时间坐着不动、站立或蹲着,都是患上痔疮的主要原因。提醒大家,不要连续几个小时保持同样的姿势。建议每小时就要起身活动一下,3~5分钟就行。

18:00通勤路上做提肛操

不论是挤地铁还是坐公交,你都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做做提肛动作:有意识地收缩尿道、阴道、直肠括约肌,然后放松。如此反复50~次,建议每日做2~3遍效果 。

19:00晚饭少酒少辣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榨菜、辣椒、辣酱、生姜、大葱、蒜头、茴香等容易造成痔疮发作。平时可以少吃一些, 不要饮酒。

21:00睡前温水坐浴

温水能促进括约肌处的血液循环,还能止痛、止痒。每天临睡前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坐浴10分钟,是既卫生又有效的好办法。

22:30保障睡眠不熬夜

调查显示,夜猫子一族是患痔疮和便秘的主力人群。身体经过一整天的劳作,到了晚上需要进入休息调整状态,肠道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润滑工作,吸收营养,排出废物,这样第二天才能顺利排便。

误区1:吃辣椒容易得痔疮!

医生:这个锅,辣椒不得背!

嗯,隔到屏幕我都知道你们现在是“你骗我”的表情,那就好好看下面的分析嘛!

西南、西北地区的人喜欢吃辣椒,对不对?

但东南地区比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盆友的不喜欢吃辣椒,是不是?

重点来了——但两地的痔疮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你想嘛,既然发病率都差不多,那吃不吃辣的饮食习惯与痔疮的发病又有啥关系呢?想通了没有?!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天天顿顿火锅烧烤串串了,尤其是有痔疮,痔疮发作ing的朋友们,还是要管住嘴,因为辣椒中引起辛辣感的成分辣椒素,会引发时间较短的灼热感和炎症,可以加重痔疮症状,或者让你安静的痔疮活跃起来。

回想一下每次吃完火锅烧烤第二天上大厕所那种辣呼呼的感觉,嗯,你们懂的……

误区2:拉粑粑有血,就是痔疮

医生:大便带血不一定是痔疮,还可能是其他肛肠类疾病。

痔疮是大便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大便出点血是正常的,大不了就是痔疮发了嘛!

但其实大便带血除了痔疮,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消化道肿瘤。

所以,建议45岁以上人群如果有便血症状,医院做检查排除其他肛肠类疾病。

误区3:痔疮膏能消黑眼圈

医生:黑眼圈没消到,可能要成红眼圈

不知道是哪个神人, 个吃了“螃蟹”,觉得痔疮膏可以当眼霜用,敬你是条汉子!

因为痔疮膏的刺激性较强,大家试一下就知道什么叫辣眼睛了!

当然,辣眼睛还是小事情,如果膏体进入眼睛还可能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

讲真,你们想一想,如果几块十来块钱都可以解决黑眼圈这个问题,那,人家那些这样之谜,那样小红瓶小棕瓶小黑瓶的公司还搞得起来吗?!我们的皮肤科医生还孜孜不倦地学啥呢?!

误区4:坐浴越勤越好

医生:坐浴对了有好处,没对会起反作用

坐浴的确有防治痔疮的作用,也有利于缓解症状,但得了痔疮用热水泡一泡,烫一烫,甚至在热水里面不起来,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正确做法是:坐浴时水温不能过热,时间也不要太长, 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一天不要超过2次,否则可能加重痔疮。

误区5:都说怀孕要遭痔疮,那怀之前先切把痔疮切了!

医生:怀孕是容易遭痔疮,但不是%会遭!

孕妇确实是痔疮的高发人群,据统计,孕期痔疮的发生率高达76%,但请大家看清楚,76%≠%!通过努力还可以降低——

要预防孕期初出现痔疮,正确应对办法是,按照上面第五大点 阶段4种做法进行预防和保护,做得好是不容易遭痔疮的!

“那孕期真的遭了痔疮的话,能不能用药?”

当然能用药,不过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品和治疗方案。

因为有些缓解痔疮症状的药物含有麝香、明矾、甘露醇和抗生素等成分,确实会对胎儿有影响。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手术,别害怕,对娃娃影响不大。

图片来源:pixabay.







































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我国 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zhenz.com/glhhz/2276.html